223.第223章 眼累心也累(2/2)

简单的开场白之后,影厅熄灯开始放电影。

《金陵》说是抗战题材,其实改编自一本小说,也就是说不完全是真实历史。

但是陈一鸣注意到,电影开头并没有标注本片纯属虚构。

电影剧情不算复杂,抗战时期某个城市被包围,一群妓女和女学生被围在一座教堂里,好莱坞影帝扮演的,就是教堂的神父。

小日子军队让女学生去陪酒,此时妓女们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慷慨赴死。

前半段的战争戏中规中矩,后半段的女性群像戏美轮美奂,油画质感配上教堂场景,悲天悯人的氛围烘托得非常到位。

就是故事本身,让陈一鸣无力吐槽。

电影中那场令华国人刻骨铭心的国难,被虚化成了纯粹的背景,故事真正的舞台,其实是从古至今都从来不属于华国人的教堂。

本该声名狼藉的妓女,在电影里是圣洁的、光鲜的、高贵的,摇曳的旗袍裙摆,代表着金陵乃至华国的旧时代风貌。

真正能够反映华国反抗精神的元素,比如军队伤兵,却从来不是故事的核心。

教堂、神父、旗袍,这就是陈一鸣从电影里提炼出来的最醒目的三个视觉符号。

陈一鸣很难说服自己,认为《金陵》是拍给华国人看的电影,他要是孙旺泉就坦白承认,这部电影就是拍给老外看的。

可惜的是,陈一鸣觉得不管是求奖项的孙旺泉,还是求票房的张维平,恐怕都要失望了。

老外才不在乎七八十年前华国的国难,妹子身上的旗袍是很漂亮,然而穿旗袍的人那些老外很难分辨,十三个人明显太多,人家脸盲。

而华国的观众,比如陈一鸣,看完电影之后只能收获一肚子憋屈。

陈一鸣身前身后,都有记者和普通观众抽泣落泪,他却只想发出一声冷笑。

抛开令人不适的电影主题不谈,叙事节奏上也让陈一鸣看得憋闷。

这不是孙旺泉的技巧问题,单纯是因为主题受限线索难以铺陈。

国难的极端环境下,人物之间的关系被大幅简化,变成单一的生与死。

被逮到就死,没被逮到就活,不存在中间态,片中人物的戏剧任务,也只有一个,就是挣扎求生。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只有一个先死后死早晚要死的节奏,全程看下来特别疲惫,眼也累,心也累。

明明好莱坞影帝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个变量,引出生死以外的主题和支线,跳出既定节奏和氛围。

然而电影演到一半,图财的小混混突然蒙主感召激发圣人血统,变身真神父也去慷慨赴死了。

王德发!

而在这关涉生死的极端情境下,电影里的所有人居然都是舍己为人的圣人,复杂的人性全是圣洁光辉的一面。

如果脱离国难的大背景,陈一鸣自然可以评价为“一眼假”。

可惜《金陵》和《大地震》一样,挂着国民伤痛的免责金牌,陈一鸣骂不出口只能闭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