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入城(2/2)
心中对故豫州刺史阴夔、都督將军马延、射声校尉郭昭等人嗤之以鼻的黄权,面上却是什么情绪出现,他只招来献上归降文书的使者,好生安抚了一番,接著继续入城的仪式。
而这桩石破天惊消息,同时也落在了张南、荀諶、崔琰这些袁氏旧臣的耳中,张南心中庆幸,这赶著归降的人实是太多了,幸亏他当断则断,昨夜归降了秦军,不然他何以得到攻取鄴城第一功。
张南左近的荀諶、崔琰二人闻言嘆息,他们虽是归降了秦军,可他们一时间还没转变身份,依旧抱著袁氏臣子的思维,听到袁尚大营有人作乱,袁尚不知所踪,自是心中长嘆,有所不虞。
至於剩余的袁氏旧臣,在听到这桩消息后,纷纷死绝了为袁氏效力的心思,打算坚定的为秦王做事,做官吗?在谁麾下做不是做,更何况秦王仁德,有功必赏。
黄权入城之后,他颁布了第一条军令,即是大小將士,不得无故骚扰鄴城百姓,违令者斩,这条军令,是黄权用来招揽鄴城士庶民心的方略。
如今鄴城变易君主,这个时候倘若秦军行为有所不谨,做出侵犯百姓的举动,到时候鄴城士庶就容易滋生出怀念袁氏的念头,对於稳固秦军的统治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颁发第一条军令后,黄权开始做第二件紧要的事情,他著人寻来苏由的家人,苏由作为第一个暗中遣使归降的鄴城將领,因行为一时不察为田丰侦知,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可苏由虽是死了,但他的家小还在,一时间来不及被田丰赶尽杀绝,而今黄权寻来苏由的家小,对其家小给予关怀,同时表態必定厚葬苏由,如此可让天下之人见到秦王刘璋无上的胸怀和有功必赏的態度。
说起来,厚待苏由的家小,比起为张南表功,更能作为一个榜样,一个只需归降秦王,不管你有没有建功,都將受到来自秦王刘璋的恩赏。
往往有时候,死人比活人好用。
再下来,黄权遣兵包围了魏公府,这里他並非是对魏公府的袁氏子弟和三族人员进行赶尽杀绝,而是保护魏公府內的人员,表达出恩养降人的態度。
如今天下未定,杀绝鄴城內的袁氏,只会让剩下来的敌人认为不管归降与否,都是死路一条,所故不如不做妥协,抗爭到底,或许还能有一二生机出现。
在做完这些事情后,黄权行书一封,將当下鄴城乃至魏郡的事情,一一表明在上,而后遣使快马向身在成皋、滎阳的刘璋发去,向刘璋諮询对於袁氏旧臣以及袁氏子弟的处理。
此外为避免大胜之后,骄心滋生下为敌所趁,黄权著令张任、马超散开游骑,侦查四方的动静,尤其是追踪袁尚的踪跡,好做到应敌於先机。
……
因昨夜故豫州刺史阴夔、都督將军马延、射声校尉郭昭等人於营中放火作乱,同时道出鄴城失陷一事,致使鄴兵居多的大营崩溃,不得已出逃的袁尚。
他当下口中默念起了叛徒的名字:『阴夔、马延、郭昭。』念诵时,袁尚是一字一顿,心底杀意和恨意翻涌奔腾,亟需一个宣泄的口子。
『苏由反叛。』
『张南反叛。』
『接著阴夔、马延、郭昭等人反叛。』
袁尚回顾近几日发生的事情,他只觉帐下之文武,恐怕多是存有反叛的心思,只是有些人还在犹豫,担心於名声不佳,有些人为了功名利禄,乾脆的做出了反叛的举动来。
出来混的,一个讲道义的都没有,这样的言辞,是袁尚当下心中想法真实的映照。
遍歷苏由、张南、阴夔、马延、郭昭等人,这些人无一不是受到过袁氏的恩惠,有些人更是从他父亲袁绍手中一路升迁,相当於得到了袁氏两代人的恩情。
可是呢?苏由、张南这些人,不顾及袁氏对於他们的恩情,也不顾及来自忠义礼法的约束,一心只念著將袁氏卖一个好价钱,换取自身的功名利禄。
『其行可恨,其心可鄙,其人可耻。』袁尚心中谩骂不休,可谩骂並不能解决他当下的困境,只是让他心中的积鬱稍稍得到发泄,但一想到当下的时局,袁尚顿感浑身乏力,两眼一抹黑。
原本袁尚接受了田丰的进言,打算先引大军退守河间,然后募集军马,重整旗鼓,兼之和袁谭讲和,兄弟一条心,合兵一处,向著鄴城发兵而去,夺回这座本属於他们袁氏的城池。
可现下,袁尚手中的数万鄴兵,只剩下万余人马而已,其余的鄴兵,在昨夜大营崩溃的情况下,分崩离析,散落各处,多半已经归降了秦军,毕竟他们的家小身在鄴城,把控在秦军的手中。
因是如故,手中只握有万余残兵的袁尚,自感前途一片晦暗,或者说,他已经没有未来了,毕竟以此万余残兵前往河间,再行招募士卒,所得不过乌合之眾,不如身经百战的数万鄴兵战力强悍。
然而就算时局如此艰难,袁尚还是打算前往河间,招兵买马,以及低声下气同袁谭讲和,谋求夺回鄴城,而袁尚这般执著和坚定,盖因他不想放弃河北,放弃父亲袁绍创下的基业。
再者,袁尚不愿意放弃河北,遁入胡地求生,他自认是四世三公的贵公子,不是茹毛饮血、兄死叔就嫂的胡人,抱著这样的念头,袁尚打算顽抗到底,倘若真的回天乏术,再行商討遁入胡地的事宜。
一念至此,袁尚確定了两件事情,其一急速赶赴河间,把控住幽州、河间、渤海这一连块的州郡,然后募集军马,重整旗鼓;其二向兄长袁谭讲和,说服袁谭和他合兵一处,共伐鄴城,谋取夺回鄴城。
『望苍天庇佑,使尚可成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