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当天子臭不要脸的时候(6k)(2/2)
“重要的是民族融合,这才是千年大计呀!”
“那个……你说你们部门要是自负盈亏,行不行啊。”
刘艾当然觉得不如何。
外面当然也会有很多人传承了诗经么,但谁让这几个经学世家是权威呢,过个百八十年,真品就成赝品了。
“真是什么事儿都赶到一块去了,这次的协商会,也是在给后面定基调,我也知道这次的这个会不好开,但是越不好开就越得把他开好。”
我是在反讽!反讽!反讽你听不出来么?
刘协还在那自顾自的说着:“经学,史学,朕是不太懂的,你们才是此道的专家,把南方的百越和楚国联系在一起,你这个想法很有创造性啊!我看,不如索性将此事作为一个重大历史经学课题,交给太学来做,好好的,深入的研究一下他们各自的祖先,都能跟哪些楚国的贵族牵强附会上。”
圣贤书也可以说删的么?!
那可是诗经!!四书五经之一,这怎么删!开玩笑吧!
“以诗经传家的家族,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最权威的应该是京兆韦氏吧,给韦端下诏,让他现在就删,其他的,益州杜氏,冀州魏氏,豫州薛氏,告诉他们把家学中的这句话都删了,反正他们是正统,有个百八十年,这就是史实了。”
“…………”
“我以为啊,这个鲜卑山很有可能就是在现在幽州北边,嗯……跟乌恒山应该很近,不对,说不定这鲜卑山就是乌恒山么,咱们大汉的历史问题研究者,一定要秉持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好好的帮助我们的同胞兄弟们,追本溯源,找到自己真正的祖先,帮助他们建立真正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当然,啊,当然,咱们肯定也不能硬来,更改户籍必须要建立在人家自愿的基础上,只能引导,不能强行逼迫。对了,不是说扶风马氏的先祖马援对氐族有恩么?那些氐人当年不是都很忠于马腾么?回头跟魏公说说,给马休安排个什么职位,兼领一下武都太守,好好的,给我把氐人入汉的这个事情敲定一下。”
“卧槽。”
“啊,我知道我知道,不就是一点名声么,没事儿,我不在乎,其实历史这种东西,尤其是历史人文教育,史观远比史料,或者所谓的历史真相更加重要,我始终认为,人们学习历史应该是为了更好的活在现在。”
于是刘艾深吸一口气,问道:“陛下,这两年,天下大乱的厉害,其实,许多还算比较亲近的宗亲,是可以确认下来的,而且他们都没有了恒产,这个……如果能补偿一些钱财的话,用不着如此激进啊陛下。”
当然,这两年朝廷穷么,但眼看着这日子逐渐好过起来了,不说别的,就孙策的这一次上贡,差不多就能顶半年多的税赋了。
(刘协从长安出逃的时候,应该是带着绝大多数宫廷资料和器具人员的,但是等逃到洛阳的时候,在李傕等人的追杀下能丢的东西基本都丢了,饿到要饭,当时连官印都是现刻的,所以宗亲资料应该是丢了的,这样的话地方上的资料且不说丢没丢,没丢的,想验证也不容易了。)
“嗯……这样,把今年的这个联姻指标啊,当做一个考核的标准,凡是愿意联姻的皇室女子,只要证据上不太离谱的,知书达理识文断字的,长得中人以上的,都给一个名义上的郡主的头衔,不食食邑,宗正以为如何?”
“三成吧,宗正的材料,当年在长安的时候丢得太狠了,很多两三百年前的宗亲,根本没法考证。”
听完这话大家伙儿哭笑不得,王朗道:“陛下,诗经有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说明最迟殷商时期,就有氐人了,您这说法……太那什么了吧。”
“大鲜卑山。”
“陛下,马腾马休这个所谓的扶风马氏……不太可靠吧,故太傅翁叔公(马日磾,当过太傅,正儿八经的马援后人)的后人,也都袭荫了,这马腾来代表扶风马氏,实在是有些不妥吧。”
“历史的真相,可以交给精英,交给你们这些士大夫们去研究,去讨论,平民老百姓,让他们知道该知道的,就足够了。”
刘协想了想:“其实,不姓刘也行。”
作为宗正,刘艾对皇家贵胄,对皇亲的事情那是非常重视的,怎么能如此的儿戏呢?虽说大汉至今已有四百多年,这些宗亲实际上是真的养不起了,也不可能都养,隐隐的刘艾也知道,天子有借着卷宗丢失的理由甩包袱的意思,恨不得出了五服的亲戚全都不认了。
这种事儿当然骗不了聪明人,但不重要,能骗傻子就够用了。
“你们说有没有可能,他们是吕后他们家的后人,当年扫除诸吕的时候,这沛县吕氏的人为了避祸,假装成了氐族人。或者氐族这整个民族都是这么来的,有没有可能。”
现在,再说没钱确实是不太合适了。
刘协也只能在后面大喊:“宗正,和亲的事儿可不能耽误啊!而且我着重强调一下啊,不仅仅是嫁,更重要的还是娶,必须是明媒正娶,娶回家当夫人的,朝廷可以给生活补贴。”
刘协一听,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俩眼睛都放光:“可以这样改么?难度大不大,需要改春秋是吧,用不用把左传也给改了?乌桓和鲜卑都起源于东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个不好改吧,可以从长计议,为以后的修改做做准备。”
众人点头。
“嗯……你找我要钱?”
“还有联姻的事儿,我以为这次怎么着也得搞起来了,宗正这边,这一年不是说找回来一万多的皇亲么?有多少能确定是真皇亲?”
当年曹操权倾朝野的时候好歹还做一点面子工程啊!
“就是说,只要是个姓刘的,愿意点钱,都算他是宗亲呗,那世袭族谱怎么编,全算中山靖王之后啊。”
扶风马氏,既是功勋之后又是经学大家,上一代家主还做过文官之首的太傅,一道旨意就让人家改家谱!
“嗯,”越想越兴奋,刘协站起来满地乱晃,干脆一拍板道:“传个命令给贾诩,让他别当什么将军了,赶紧回来给我主持修史的事儿,从武职给我转回来,朕拜他为太傅!”
虽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甚至绝大多数时候历史学都是为政治学服务的,但像刘协一样,如此直接了当的创造历史,而且连诗经都敢改写,这……就很魔幻了。
他妈的家学盛行就这点好,这些个家族把知识都给垄断了,自己可以强行命令他们,让他们怎么改就怎么改。
群臣“………………”
“再给他们鲜卑人修个史呗。”
“说几个事儿,秋收前后,朝廷这边各种大会小会可是都该开了,咱们这地盘收复的也是太快了,当年定方向的时候也是实在没想到会扩张的这么快,我提一个基本原则吧,先说议税,除了凉州和幽州可以派上计吏代表以外,其余的两千石必须亲自过来,反正日常工作也都不是他们在做,少宦游两次什么都有了。不过明年春季的复盘,允许司隶以外的官员以上计吏代劳。”
“境内鲜卑们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件事交给阎柔去办,都境内了,总叫鲜卑感觉怪怪的,鲜卑说到底就是东胡么,东胡说到底就是当年匈奴人强盛的时候,生活在匈奴东边的各种民族么,民族问题怎么能含混呢?到底是什么民族,一定要把问题搞清楚了,这样才不愧先人么。”
不止如此,郡主都能随便封了,是不是正统皇亲都不管?
但看着天子好像也没有要给他钱的意思。
“对于汉人来说,整个雍州,还是很凋敝的,劳动力奇缺,今年春耕的时候那牛价都涨到天上去了,一头牛,都能换两匹马了,几百年都没见过这个价钱的牛,现在朝廷给老百姓都发了土地,可耕种的效率呢?一头牛耕几亩地啊!氐人入了汉籍,可以大规模的搬到关中来居住,都说这氐人善于养牛,汉人的百姓这难道不得实惠么?”
“????!!!”
“陛下,诗书礼仪,国之根本,岂能肆意乱来啊!朝廷这样做,对于很多经学世家来说这就是要他们的命啊!这到时候只怕是……有不忍言的事情要发生啊。”
“造反啊”
“…………”
“哈哈哈”刘协突然想到了什么,沉吟一会儿道:“仲豫啊,毋庸讳言,你们荀家,现如今已经是古文学派的领头羊了,还剩下的这些所谓的经学世家,都是以你们家马首是瞻的,你传个话出去,谏言可以自由,学术也可以自由,认为朕做的不对,欢迎他们来骂,甚至可以允许他们闹,倒是敢于造反的话,有一个杀一个,这是基本原则,明白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