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扬州来做官(1/2)

第291章 扬州来做官

这两样东西就算做出来,老百姓也买不起,对民众的基本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还可以削弱贫富差距。

其实整个宋朝,虽然在历史上显得有些繁荣,可是在研究教科书的时候,教科书上对于宋朝的评价却恰恰相反,有观点甚至认为宋朝只是几个比较大的都市比较繁荣,而底下的老百姓生活却很困苦,百姓经常要服徭役,也经常要起义。

以至于宋朝积贫积弱,当然,这只是一种观点,在这里,曾云风暂时还看不到宋朝十分疲弱的现象,不知道是为什么,有可能这是另外一个时空,尤其是江南之地的老百姓,生活还是很富足的。

在西夏边境以及其他曾云风走过的地方,一半看起来也都还不错,只不过西夏边境那里战争频发,冲突不断,老百姓想过安生日子是很难的。

扬州这个地方,背靠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又离着长江十分近,商贸十分的繁荣。

曾云风的产品一经推出之后,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雪盐直接价比黄金。

可是曾云风还要挂羊头卖狗肉,他不能直接打着盛家的名号明目张胆的卖这些东西,要不然回头他要给那些达官贵族给活吃了,最少在他的家族成长起来之前不可以。

放出的产量也不能太多,要不然利益动人心,即使是这样,也可以算是日进斗金了,这个时候曾云风就拜托自己这位老丈人向东京汴梁城打探一下消息,毕竟长久的在外地坐官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坐官不想着去中央,迟早把自己的官路走绝,最近朝廷又在搞庆历新政,

朝廷考核完盛紘之后,然后朝廷发现他治理的地方税负增长飞快,然后得到推荐,曾云风顺利的升任了扬州知州。

短时间曾云风也去不了东京汴梁,现在的东京汴梁闹腾的很。

朝廷的一切制度都会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得到具体体现。

本来他是可以一年一迁的,硬生生拖了九年,中间又转到通州去了三年,又回到扬州,到头来还是个芝麻官儿。

如果自己帮她善后的话,到时候这位主位夫人就很难看了。

实际上是扬州有一家人家里经商失败导致破产,把女儿嫁过来过来换药钱,对曾云风知道的时候,人已经进门儿了,而且是老太太做的主。

这样对老百姓也好,省得这些人下去盘剥老百姓,盘剥这些盐商总比盘剥老百姓强,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当然受欢迎。

自己娶媳妇,自己作为新郎居然会不知道,简直把他当工具人。

这位老母亲经过曾云风一番了解之后,才发现她是个奇女子,她是忠毅侯的女儿,当初嫁到盛家,受到自己丈夫的冷落,她的膝下也没有孩子,盛紘是由她独自抚养长大的,她是家里实实在在的嫡母,她可是家里的一个宝。

一边要整治不能放任,一边又不能往死里整,搞得风声鹤唳,百业萧条,导致老百姓都没办法生活。

范仲淹等人积极响应,可是曾云风知道搞改革是要死人的,不定他们就动了谁的奶酪,大宋不到百年就开始体制僵化,人员冗余,不改也不行。

这个家里总共就几十号人,演给谁看呢,演给曾云风自己看吗,他都懒得看,低劣的权谋手段她们都不会,但是妇人的手段却是很闹心。

曾云风这几年,除了官升的的不是很快,娃倒是生了一大坑,中间又娶了一个小妾,这个可不是他自己娶的,当时他正在上衙都不知道,人就已经抬回来了。

不是曾云风不想走,是这当地的老百姓留着不让走,以及上面的官员也卡着自己不让走。

这知州的九年时间,曾云风在当地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整顿盐务以及整顿农务,极大地将当地的商业以及农业都发展起来,而且扬州通州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富饶的地方,也容易发展。

这12年时间,曾云风在这个地方通判自己做了三年,知州做了九年,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是个芝麻官儿五品。

只要不去天天去搅合他们,农业很快就会发展起来,再其次就是要将江南地方的水利兴修到位,普及一些先进的农具,这个地方完全是可以精耕细作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