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入主中原(2/2)

最怕的就是内斗。

截住了圣驾,后续的事猜也猜得道。

众人之间不在剑拔弩张,开始了玩笑。

这种思想在清朝是要抄家灭族的,但是在周朝,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群体的增加,越来越受支持。

南方除了要往北方移民,还需要输出人力物力,大量的钱财要消耗在北方。

现在边疆已定。

其他地方没有这个地利。

冯胜之坦然道。

南方汉人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并且甩下了北方一大截。

将军终于决定入主中原。

宋朝时。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活在仇恨中,而是为了记住教训。忘记了历史,必定会重蹈覆辙。

宣扬“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正是明君之相。

天子在北平。

金陵,扬州等地早就突破百万人口多年。

听完冯胜之的长篇大论,林如海立马反驳。

才是李自成最大的骂名,这种因果,使得人们不愿意正视他。

“要跟勋贵们说金州不比扬州差,让各家的家眷安心。”

北方千里无人烟,田亩商业水利设施等皆败坏殆尽。

随着将军的笑容,刚才严肃的气氛也缓和下来,众人的脸色恢复了平静。

现在外已除。

冯胜之意味不明。

“告诉第四镇,对日本之事,全由彭大海负责,而金州本土从今日起,不再供应第四镇,只由济州岛和琉球国供应。”

冯胜之说得并没错。

为朱元璋以南攻北创造了条件。

宋以后。

只有都城在北方,才能有危机感,不会轻易放弃一寸土地,寸土必争。

入主中原。

甚至倡导均田说,提倡工商皆本,改变士农工商传统之法。

“归化城的贾环,打听到漠北蒙古西北方向,来了一帮劳什子罗刹鬼,两边正在交战。”

“金州变化巨大,正好让诸公游历一番,以见我金江镇的富强,毕竟闻名不如见面。”

唐清安面色不变,任由下面的人又是交锋,又是试探。

将军不是最在乎学问吗。

金江镇两者都要,那么就要拉拢地方上的势力。

“皇上仍然是皇上。”

林如海坚定的说道。

一旦被摧毁,则需要百年的时间,才能重新养育出来。

自己可以失败,但绝对不能埋下亡天下的种子。

而第四镇还有高达八万余的新合军正在日本作战,伤亡不小。

将军既然问军司,大概已经有了定论,决定入主中原。

五千人压制整个草原,以稳为主。

但是地盘太大,抽调完后,剩余留在各地的守兵,就算以新合军为主,也只有不到两万兵。

“如果皇上迁都金陵,对我们金州极其不利,济州岛的海贸将遭到毁灭性破坏。”

数年来。

如果北方战事遇挫,都城在南方的明朝,很容易放弃北方,或者不在乎北方的土地。

明朝军事强,但商税弱。

可惜。

正是天子守国门的由来。

谢有成轻视道,然后看向林如海,希望他支持自己的话。

动用武力,就要逼迫皇帝,冯胜之很难接受。

现在的金江镇,面对的是一个瓷器。

勋贵之家奢靡,很多人的旧印象,金州还是苦寒之地,很多人怕是不愿意吃苦。

全国的力量,必须要保护北平,哪怕再大的代价,也动摇不了这份国策。

唐清安这才放心的点点头。

谢有成站了出来,众人都望向他,眼神复杂。

唐清安看向谢有成。

明末清初,大量的汉人逃到了日本,朝鲜,东南亚,其中就带过去日本一篇《扬州十日记》。

江淮的生产力,无异于是大周之冠。

唐清安不敢说自己绝对能赢。

想要的是一个完好无损的瓷器,越完整越好,对金江镇才是最大的利益。

北方空虚,南方富裕。

种种的学说,互相之间皆有借鉴。

此举对金江镇是最有利的形势。

抽调一营三千新合军,归入第一镇。

而是因为他导致了亡天下,属于重要的原因之一。

众人皆知。

听到扬州,唐清安愣了愣。

谢有成也从第一镇返回金州。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公告全镇,国内百姓灾害不断,兵戈不止,我金江军乃大周天军,仁义之军,理应救万民于水火。”

“他不能不听。”

但是当你真的做了有损国体的事情,则会遭受千夫所指,被人们唾弃。

李自成流民出身,来自于百姓,本是反抗暴政的义军,为何却背负后世骂名?

不是因为他败者为寇。

后金入关,从辽东屠戮到云南,而详细的记载却寥寥无几,以地方书生的德性,不可能不记载。

你保护它,它可能不能为你创造看得见的好处,还能带来很多麻烦。

新合军用于开拓。

不可能没有。

众人纳闷。

但私学也有他的好处,解放了思想。

此次中原之战,只有金江军为主,没有新合军的参与。

还有提倡“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

文武之间有矛盾。

三百年后又流传回了中国。

宋以前,北方才是汉人的主要活动地区,南方的人口不足北方一成。

至少不靠武力,是达成不了的。

在治理的过程中,把反对的力量压制到最弱,按步就班达成计划,才是治国之道。

间接导致亡天下。

从第一镇回来的不只是谢有成,还有冯胜之。

百万人口的扬州,被屠戮一空。

济州岛的海贸,是金江镇强军的根本。

“林丹汗在青海,与当地的部落发生了冲突,陷入了纠缠,听说形势不好,他本人也身体患病,应该是水土不服。”

而那时。

“按照军司的办,以我的名义写奏疏,告诉皇帝,金江镇不支持他迁都。”

现在的各派学说,就是瓷器。

“江淮不可乱。”

“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学以致用。

北平不失,则北方不失。

正如后金在辽东的屠杀,文字记载寥寥无几,结果朝鲜史料有大量的记载。

对于入主中原。

“金江镇怎么会与学问背道而驰。”

唐清安脸色难看。

商不稳,则金江镇废。

一股奇妙的情绪,涌散在屋内,人们情不自禁的家中呼吸。

而大周突破百万人口的城池很多。

林如海一脸的坦然。

林如海没有让谢有成失望。

明朝建立时。

唐清安要把金江军扩军到十万。

新兵太多不行,所以希望能召回多年来陆续退营的老兵。

休身养息多年。

金江军到了恢复应该有的规模的时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