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天命已定(1/2)
第497章 天命已定
喀尔喀草原的一战。
金江镇联合各族勇士,出动七万规模的骑兵,对阵拈组织的数万大军。
虽然金江镇人数占多,但实际上不过只出动了一万金江军,以及一万新合军。
证明了金州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已经不可动摇,获得了各方势力的认可。
以及火器的发展,利于运输的野战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众多炮火的攻击下,拈一方失去了主动,无法整兵布阵,只能匆忙的发起进攻。
草原很大,但是留给拈的地方不多。
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拈都落入下方。
没有什么精彩的指挥,只有凶悍的碰撞,很简略的两招,直接让拈的骑士们乱了阵脚。
骑士们和战马都陷入恐慌,在残酷的炮弹中,人们恐惧不已,奋力控制马匹,又如何安抚得住呢。
偏偏这家伙,到处说自己怕事,不敢为族人出头,导致自己难以安抚部落。
大周官员昏聩,士兵毫无士气,制作的火器又滥竽充数,十成的威力,顶多发挥出一两成。
结果都败于天时。
也是唐清安从来不把林丹汗放在心上的原因。
甚至有人认为,使用火器是懦夫的行为,只有善使弓箭的才是勇士。
人们不认为拈会赢得胜利,但是没人想到拈会败得如此彻底。
随着形势的变化,他们逐渐脱离了察哈尔本部,留在了喀尔喀草原,但是面对众多的敌意,歹青的压力是很大的。
哪怕他们喀尔喀草原诸部放弃不合,联合起来也不是对手。
这些年来,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不但没有把右翼蒙古整合起来,反而把时间浪费在右翼蒙古的泥潭中。
其实也不怪他。
歹青感受到王达子的视线,知道此人肯定在暗骂自己。
让很多大不部落不满,却也获得不可计数小部落的支持。
“是啊,老奴用了一辈子打拼出来的基业,平辽侯只用了十年。比起老奴,现在的平辽侯,更加年富力强,不知道十年后,二十年后,又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哈喇慎部,敖汉部,拱兔部诸部返回草原的方向较近,所以他们一行人短暂的同行。
哪怕使用同样的武器,金江军仍然是天下强军。
路上。
望不到头的田原,到处可见的水利设施,巨大的风车,水车等等农业器具。
唯独到了林丹汗的时代。
一百年。
牧民生活的困苦,一半是天灾的原因,一半是草原上贵族的原因。
想要重新统一草原各族的英雄数不胜数,但是没有一个人成功,成吉思汗只有一个。
“王达子,如汉人所言,我们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应该结为姻亲才是。”
最后得出了结论。
而金江镇的崛起,又是一年一个变化,远远的超过了蛮族当年的强大。
以前有蛮族保护他,现在蛮族败亡了,他必须寻找新的强大的盟友。
他的部落一直是亲近大周的熟部落,当年大周官员昏聩,杀熟冒功,让他和大周翻脸。
他领兵在此与蛮军对持,在当时蛮族年轻一辈的翘楚,多尔衮手中遇挫,令他大为羞怒。
能在当年的冲突中,即克制住了与大周的战事,又随和与大周和解,并安抚了部落。
例如大周军中火器使用的多,火器发展的不慢,但最终还是人来执行。
但是人的性子是无法改变的。
王达子得出了结论。
喀尔喀草原之战前。
罕孛罗势有些想不通。
在热兵器还没有占到绝对上风的时代,很多人并没有改变固有的观点。
所以歹青想要通过与自己联姻,获得一层“保障”。
康熙和准噶尔汗国的决战,继承了大明火器的清军,靠着火器之威,赢得了这场战争。
歹青的话,让罕孛罗势内心一惊,情不自禁的看向王达子,不知道他会如何选择。
历史实在充满了戏剧性。
交通的便利,驿站的发达,民间的兴盛,这都是看得见的。
远处。
不但有他们带来的蒙古勇士,还有金江军的骑士护卫,把他们顺利的送回草原。
更何况喀尔喀草原各部是不可能联合起来的。
与其他的部落不同。
拱兔部王达子笑道。
他为各部划下了牧场,约定了各部的和平。
在他们的印象中,这场战争怎么也会僵持数月,甚至一两年也不是不可能。
对此他是放任的,正如汉人所言,鸡蛋不要放到一个篮子中。
为何歹青会选择自己呢?
有时候联姻是强大自身的手段,但也是引来祸事的根源,王达子不敢轻易的决定。
金江镇在喀尔喀草原的表现,不只是赢得了一场战争这么简单。
金江镇作为新生的势力,至少三代人都能保持锋芒。
如果没有那等火炮呢。
此举。
“那是不是北镇的人?”
如今蛮族已败,那名年轻的后辈也已经化为了黄土。
可见他的手段之深。
聪明的台吉们,没有人把希望放在林丹汗身上,王达子很快想通了歹青的目的。
有人直接被火器打死了,这还是运气好的,被炮弹擦伤,断手断脚才是最惨的。
特别是经历了喀尔喀草原之战,歹青已经清楚的认知到,如今的金江镇,已经是不可战胜。
又因为大周积弊众多,无法发挥出火器的作用,接连的战败,又更让人们小瞧火器。
更重要的是。
数百年来,草原上无数英雄翘首以盼的机会,偏偏落入了林丹汗的手中,实乃暴殄天物,造化弄人。
王达子思考着金江军的战斗力。
草原上没有城池,人们是移动的,是会流动的。
包括忠顺王。
正是因为这个身份,又和金江镇关系紧密。
喀尔喀各部之间的不和,亲近大周的部落与大周的冲突等等,给了他左右逢源的机会。
否则众矢之的的奥巴,必定会被草原群起攻之。
物资上的贫瘠,生活中的绝望,只能促使无能为力的百姓,转头向宗教寻求安慰与麻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