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辽东王(1/2)
拈去哪里了。
很多人都在关心。
有的人说他死了,埋在了草地下,经过马踩踏后,已经找不到墓地。还有人说施行了天葬。
其实消失了才是最好的消息、
真的抓住了拈,反而让所有人感到为难。
哪怕是唐清安,也是一样的想法。
第一军镇顺利的打败了拈,美中不足的是未找到此人的踪迹,对于刘承敏的捷报,唐清安嘴上笑了笑,实际上并没有指责。
现在的辽东,又失去了一层束缚,可以全力的发展。
别小看这一点。
数百年来的辽东,就是因为战乱不止的原因,所以哪怕地域宽广无比,却没有发挥粮仓的作用。
两位将领,想要让节度使亲自去看看士兵们的困苦。
士兵是人不是神。
今日找平辽侯借粮容易,他日平辽侯振臂一呼,北镇到底姓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粮食就这么多,他也凭空变不出来,必须严格的按照计划放粮。
听完煖兔的请求,刘承敏露出苦笑。
语言打不动此人,说不定看到残酷的现实,改变了节度使的主意呢。
否则。
万余的军眷,种地是种不了多少的,又要养马等等。
为了挽回一些人心,李长松决定主动出血。
李长松正纠结的时候,两名武将来了,开口就是埋怨。
不是他心黑,所以不顾兄弟们的死活。
到了夜晚。
这场打仗来的快,去的也快,但是消耗却不少。
自从上一次得到了一批兵器盔甲,第二次的补给至今未至,忠顺王告诉他,他也没有办法。
李长松无奈的叹了口气。
才回去自家府中,就让管家派亲信,连日去草原,告知身在喀尔喀草原上的妹夫。
例如咸镜道,平安道。
光第一镇每日的消耗,就不止这个数。
“忠顺王没有底胆量激怒金江镇。”
不提白日宰赛说的,什么比拈身重十倍的赎金。
他们就是让节度使来看看,士兵们真的吃不饱肚子,如果继续这么下去,会饿死人的。
随着乱民的死灰复燃,越演越烈。还有金江镇年复一年的强大,明眼人都不会主动放弃金江镇这条线。
没有人会认为金江军战败,但也没人会想到,战事结束的会如此的快。
听完煖兔的话,宰赛满脸的佩服。
士兵们手里有武器,可不会乖乖的等死。
北镇有什么?
不到两万口人,其中调来的士兵就高达八千。
国内的形势,变化的太快。
以金江军的实力,朝廷绝对无法动摇平辽侯在辽东的统治力,只会损兵折将。
哪怕金江军火炮犀利。
虽然有小冰河时期的天灾,但是辽东大呀,水资源也丰富。
忠顺王正悄悄的四处勾连,让妹夫小心。
对于老管家的话,李长松并没有反对。
其余的将领们也不说话。
对忠顺王的说法,李长松嗤之以鼻。
今日撒下去的物资越多,来日金江镇在草原上的根基越深厚。
“由我们北镇在前面顶着,他当然用不着激怒金江镇。”
至于士兵们,则在营中开伙,锅里放的米粒,肯定比军营外头要强几分。
包括北镇和辽西,绝对是金江镇囊中之物。
脾气最臭的忠顺王,竟然选择派人安抚自己,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怕了。
两道不但没有成为金州源源不断供血的地方,反而向金州本土反哺,形成良性的循环。
毕竟国内的乱民,已经足够朝廷喝一壶的。
想起当年被忠顺王欺压的憋屈和愤怒,李长松就感觉痛快。
上个月。
老管家提议道。
除非朝廷有十万精兵。
他找平辽侯借粮。
“两日放一顿干饭。”
金江镇非常重视战后的工作。
他已经求了忠顺王,无果后,又拜托了京城的关系,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还有军备,兵器,马匹等等。
正如汉人所言,姜还是老的辣。
“要不要请金江镇支援些粮食给我们?”
……
到底训练了数年。
虽然心中不满,刘承敏仍然客气的设宴,招待了诸人。
流民军各部,大举进攻了四川,打下了重庆,从此乱民已经流动五省。
自己明明打了胜仗,反而要为战败的人而忧虑,天下哪里这等道理,真是千古奇闻。
视察完,李长松改变了主意。
北镇的八千兵也是兵。
至于有人营养不良生病而死,已经不是他能顾及的了。
就像一个笑话。
十户人家不只是提供士兵的口粮。
刘承敏躲避不了,无奈出来迎接众人。
金江军来了,金江军打仗了,金江军胜了。
锦乡侯府家的小姐,嫁给了金江镇总兵,平辽侯的结拜义弟,从此忠顺王就再也不信任锦乡侯府。
正如军司所言。
送走了煖兔他们,刘承敏并没有去歇息。
宰赛好奇的问道。
就算金江镇真的造反,国内会成什么样子,李长松推断不了,但是整个辽东。
草原,森林,高山,河流,平原,丘陵,盆地……
见了忠顺王派来的官员,李长松面色如常,仿佛没有什么意外。
李长松摇了摇头。
要不了半年,就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也是朝廷,目前迟迟不愿意对金州做出反应的原因。
从各方面来说,朝廷在辽东的损失都太大了,得不偿失,当下也无力再稳固辽东。
善后的事情,比战前的工作,要更繁琐更细致,更加的熬人心力。
面对众人的不信任,刘承敏也觉得很憋屈。
“营中士兵每日两顿稀,可以适当的增加一顿稀饭,一顿干饭,让士兵们喘口气。”
“一则为了保护拈,二则嘛,你来我往多了,感情不知不觉也就深厚了。”
~~~~~~
辽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