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造反(1/2)

第392章 造反

“叮铃铃。”

四轮马车在直道上快速的疾驰,车厢外悬挂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音。

铃铛的声音,能传透的很远,从而惊动直道上的行人。

陶杰从朝鲜抵达镇江,就坐上了金江镇,已经随处可见的四轮马车,跑的更稳更快。

“真是宝地啊。”

原来的森林,丘地,变成了一片片的农田,随处可见的沟渠,为这些无边无际的田亩,提供足够的灌溉。

砍伐后的树木,变成了房屋,变成了家具,变成了工具,变成了船只……。

在朝鲜多年。

每次回家乡,都会有新的变化,所见所闻,皆能让陶杰心中陶醉,升起骄傲的满足。

他本是性格高傲的人。

闻言,唐清安忍不住笑了。

“我本想着趁机发动叛乱,叛乱成功后,派人联络平辽侯,依旧满足平辽侯的所有要求,以获得对方的支持。

“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李适不敢轻易的下决定。

汉城王宫。

马车上,有陶杰的随行人员,同样啧啧称奇。

陶杰嘴上不说,对将军在朝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还是发自内心的佩服。

固化的阶级,比起大周国内更加严重。

“金江镇能养十万精兵,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借助国内商品,在济州岛发展海贸,保证了军资和物资。

每年众多的朝鲜妇女,踊跃的嫁入镇江,也有此人的功劳。

如果没有平辽侯入朝的消息,趁着金江镇使者不满国主,发动叛乱,他有把握获得平辽侯的认可。

“这可是我为辽东的单身汉们谋的福利。”

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付出,我们的盟友也需要付出,一起打败敌人。

李适问向韩明琏。

陶杰抵达了节度府,递交了文勘,要求见将军,年轻的吏员秦钟,引着对方到了公房歇息。

见见朝鲜的国王,还有哪些多年不见的勋臣们,即解决麻烦,又拉拢人心。

如果无法获得足够的利益,家族就会走向衰败。

唐清安点点头。

所虑唯鸭绿江一侧的镇江,不然他早就造反了。

谢友成提议道。

如何发挥更多的朝鲜的潜力呢?最正确的选择,当时是在朝鲜改革,去除各种弊端。

他们发动的叛乱,哪怕因为提前泄密,被人告密,让汉城提前有了防备,但仍然被他们攻入了汉城。

可以说朝鲜百姓的困苦,民不聊生中,他发挥的作用,和朝鲜的勋臣们是一致的。

数百年下来,朝鲜勋臣越来越多,而多是世袭,哪怕权利归于长子,也挡不住家族的蔓延。

见此,他愤然离京,到了边地获得了兵权。

“不可入王宫。”

“你说。”

但是唐清安不会做出这个决定。

缩回了身子,脑袋离开了车窗,陶杰安静下来,一边听下层人士们的心声,一边思考朝鲜的局势。

但是胳膊拗不过大腿,隔壁的金江军已经盯上了自己,那么他一动不敢动。

朝鲜的统治阶级是烂摊子,不代表百姓是泥捏的。

从镇江归来的李适,长叹一声,虽然获得了陈凯武的保证,可是比起占领汉城后的好处,又如何能比。

陶杰是金江镇在朝鲜的机密,身边不但有下属,还有侍卫保护安全。

因为蛮族的霍乱,虽然经过金江镇的解救,百姓大多得以逃生,但是青壮更容易活下来。

而且在野的勋臣们,等他们登上前台,和当朝的勋臣们,必定发生冲突,导致朝鲜局势糜烂。

将军希望这些遭受糜烂,而耗之一空的朝鲜力量,消耗在帮助金江镇上。

和攻打蛮族一样,未来哪怕打压日本,也是需要朝鲜军队冲锋陷阵的。

如果不是百姓的坚韧,朝鲜早就亡于倭寇或者历史中的后金之手了。

“李倧还是要保住的。”

当时的变数,是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死后,除了大量被收编的,也有东江镇残余的势力投奔了朝鲜。

汉城的权柄,被西人派金瑬,李贵把持。

长路漫漫。

就算最后改革成功,他也得不到好处,反而只会遭到利益阶层的痛恨。

他没有想过,想要获利的勋臣这么多,如何能满足所有人。

直到越来越多的朝鲜妇女嫁入辽东,才解决了这个难题,又促使了金江镇的新生儿越来越多。

村里的孩童越来越多,我都不敢信,这么多孩子,年复一年,以后还了得。”

“我亲自去一趟朝鲜吧。”

金江镇在朝鲜国内,对军队的影响颇深,特别是三部义军,比起和朝鲜汉城,三部义军可能更会听从金江镇的吩咐。

作为当初发动叛乱的勋臣之一,他获得利益太少,对金瑬等人一直抱有不满。

只需要金江镇轻轻一挑拨,那么早已按捺多时的势力,立马就会蜂拥而上。

可是平辽侯突然要入朝,我们该怎么办?”

闻言后,起身向将军拱手告退。

传言平辽侯使者陶杰对朝鲜国主不满,他们本已经下定了主意,趁此机会发动突袭。

李适痛骂汉城的勋臣们。

种种不利的影响,不受金江镇的控制。

因为陶杰说得对。

不光知道沈器远一派有造反之心,也知道李适一派也有造反的意图。

对于打仗。

陶杰渐渐有些不喜此人。

上朝天国,理当如此。

侍卫和文书,以及车外的马夫,谈兴越来越浓。

至少,无人敢在此关头,谈及朝鲜国情,不适合出兵的事宜。

车夫不识字,两千万是多少,他也想象不出来,但是不妨碍他卖弄。

冯胜之,顾应时,谢友成,徐辉,贾鉴,还有陶杰,被将军招来,共商议朝鲜之事。

秦钟赶了回来,告知将军已经在等他。

可惜。

其实。

特意下令。

朝鲜的人口,比金江镇要多。

数百年的李氏朝鲜国王。

金江镇是开创之局,人心向上,所以赴任各地的官员,都没有人会选择带上家眷。

“此事我先想一想,朝鲜对我们至关重要,务必要稳妥。”

“一路辛苦,你先回家休息一晚,明日再来找我也不迟。”

如果朝鲜国家上下一心,国泰民安,陶杰当然生不出如此狂妄之心,妄言一国之主。

那么这些蠢蠢欲动的势力,皆要老老实实的按捺住自己的野心,服从金江镇的规划。

而国内各地蠢蠢欲动,党争激烈,李倧当国主数年,也有他的信息来源。

听到陶杰的推测,唐清安笑了。

冯胜之警告道。

谁也不许动。

李倧当了数年的朝鲜国主,比起最开始的时候,越来越和金江镇讨价还价。

“如果不是有我们的军力在朝鲜,以朝鲜目前的形势,我估计早就有人作乱汉城。”

于情于理,自己也该去一去朝鲜了。

有的官员认为,朝鲜的士兵不足战,可以转为让朝鲜提供更多的物资,结合金江军的战力,才是最优的。

双方的力量,鹿死谁手兵不一定。

不久。

联合朝鲜是个很麻烦的事情。

“这回朝鲜国主没有答应我们的要求,要不要换人?只需要放出风。”

过了一日。

但是风气渐变,很多官员也会选择带上家眷。

韩明琏眉头紧皱。

陶杰也跟着笑了起来。

李倧因此保住了自己的王位。

“这才哪到哪,将军说过咱们辽东,要养活两千万人咧。”

“当年咱们才两三百万亩田亩,有官员就认为已经顶天了,唯独将军认为,远不止如此。

“不进王宫?”

自己野心并不大,如果能让自己的儿子获得功绩,哪怕只给自己二等功,也就捏着鼻子接受了。

朝鲜勋臣们,反而越吃他这一套。

朝鲜人口是我方的两倍,国土面积不弱于辽东,又是数百年的国家,君主大义根植于朝鲜百姓的心中。”

和其余人不同,贾鉴深知朝鲜勋臣的心态。

众人磨刀数年,有心算无心。

金州。

新的朝鲜国主登位,各派勋贵强夺利益,必定会导致朝鲜越发的糜烂。

平安道。

唐清安向来一个不落,皆要一起出力,大家一起吃苦。

倒也是个好办法。

自己出了大力,却没有获得该有的收获。

众人闻言,心中都惊了一惊。

大大的帮助了金江镇的民生不提,也让金江军的士兵,少了不少的伤亡。

那如何借助这些勋臣,把朝鲜的潜力用出更多,才是我们应该努力做的。”

这就是朝鲜两班勋臣的现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