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三代之治(1/2)

东北的特产多。

人参,鹿茸,貂皮,黑木耳,松子,山野菜……

随着大周海禁,金江镇独一份的渔政兴起,也促使增加了众多的盐场,还有不可计数的冰窖。

专门寻找的众多的海岛上,为附近的渔船提供场所。

有抹盐场以及冰窖,制造咸鱼,风干鱼,或者用冰块,运送冻鱼到岸。

而金江镇的各城,更是修建了更大,更深,更多的冰窖,特别是镇江以北的寛旬一带,冰窖最密。

一壶酸梅汤,一盆冰块。

烈日炎炎下。

树荫中。

贾鉴讨好的从管家周吉手中,接过了夹子,亲自夹起冰块放入杯中,然后倒入酸梅汤。

只有贾府全力出手,加上金江镇的协助,才有可能促成锦乡侯府,压下忠顺王,尽快到北镇重建节度府。

金江镇靠着掏蛮族屁股起家,如何不晓得此招的厉害。

虽然京城已经很多年没有贾敬的消息,但不代表此人就没人关注了。

但是势力太多。

才是符合大周民情的国策。

现在的时代,日本是人口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国家。

人人都想要成为勋贵,想要光宗耀祖,是人之常情,更是人发愤图强的动力。

哪怕是唐清安的时代,国外的勋贵也没有消除,不过是换了个称谓罢了。

皇帝得知,第一时间就下恩旨,不但贾府中人谢恩,连朝中所有大臣皆嵩呼称颂不绝。

两者并不冲突。

国内的勋贵大多都要清除,还百姓一个清明。

军司不建议对付忠顺王,不然会失去这个聚宝盆。

贾府虽然子弟不济,但是贾府在勋贵中的影响力仍然巨大,不是王府可比。

虽然有自己的小心思,但是临死了,都要为家族用尽心思,这就是大周人啊。

唐清安放下手里的空杯,落在一旁的矮凳上。

唐清安不客气的接过。

“忠顺王出手大方,辽西走廊外的草原部落,多被其拉拢,不可不防啊。”

唐清安笑着说道。

听到将军的话,两人终于松了口气。

所有。

宁国府的贾珍,以较射为名,不到几个月,宁国府就成为了京城勋贵子弟的风雪月之地。

勋贵也是如此。

“锦乡侯府虽然已经获得朝廷的准许,但是因为忠顺王在地方上的阻挠,一直无法成行,困顿于京城。

哪怕他真的起军,第一个面对的就是锦乡侯府,而有了准备的金江军,也有了更多的改动时间。

贾府和王府。

倒是王府却不一定。

如果。

因为王子腾的出面,加上贾府的消极,众人忧虑将军会反悔贾府的婚事。

传说的陨落。

只有皇上才能对付忠顺王,而忠顺王却是皇上的亲叔叔。

贾鉴解释道。

想要一直立于世界之巅,那就应该和世界接触。

毕竟将军对夫人的宠爱,众人虽然没有亲见,但皆有所耳闻。

如果一定要选择的话,荣国府的二房,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贾鉴才坐了回去。

“不解决忠顺王,战事就无法顺利进行。”

需要更多的势力出面为其说话,至少让皇帝出声,让忠顺王在地方上无力阻挠。”

一杯冰镇酸梅汤喝下肚,只觉得混身舒畅。

金江镇靠着国内的货物,从中汲取养分,迅速的成长,获得不可计数的利益。

谢友成听到了,没有太多的出动,而他身旁的贾鉴,却愣住了。

贾鉴来自国内。

镇国公府,理国公府,齐国公府,治国公府,修国公府,平原侯府,定城侯府,襄阳侯府,景田侯府。

这段原文就可以知其影响力。

大周的民乱真的能入京城,那么金江军在京师和义军一决雌雄,如果金江镇有幸入主中原。

辽东虽大。

唐清安真的没有在意。

所以。

这是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却因为浪潮而淹没。

而荣国府二房的贾政,贾宝玉,唐清安想不出这两人,日后会对金江镇造成什么麻烦。

唯有分裂辽西,促成锦乡侯府尽快到北镇,重建辽东节度府。

拖延不住,因此改为促使荣国府。

勋贵,大多数在开国之初是国家的柱石,因为在建立国家时,有功劳的人才能成为勋贵。

真要是让他做了,谁还能拿他如何。

而且他与辽西走廊外的草原部落关系紧密。

如果不借助日本的已经不多的天时。

而不管如何变,统治阶层永远在。

“定下了婚期,就让贾府立刻出手,还有史家,王家等,都要帮助锦乡侯府。”

“我不会反悔和贾府的婚事的。”

例如。

听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