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贾政退婚(2/2)
刘一儒虽然权势滔天,在京城竟然没有自己的宅子,而是借助朋友的家中。
忠顺王的举动,对国家不利。
“福建官员的弹劾,虽然属实,可是金江镇势大,委实不可轻易逼反对方。
上有母亲的偏爱,他的子女又都是出众。
在回去的轿子上,刘一儒神色困顿。
刘一儒是皇帝的师傅,皇帝从少年就称呼对方为先生,哪怕亲政也未改口。
刘一儒说道。
而他没有经过朝廷,又急切的扩充了两万兵,辽西军力已达五万,且多次索要粮资。
“据陕西巡抚周世丰所奏,陕西民乱今年可以平定,等民乱事平,即可再让忠顺王应对金江镇。”
刘一儒听完后不以为意。
贾赦这些年,笼络了一批军方的势力,特别是平安镇的节度使,关系非同寻常。
他和忠顺王不一样。
而且根据臣的了解,平辽侯并没有造反之心,应该顺其安抚对方,为国家赢得缓和的时间,才是良策。”
当初他在京城的房子失火后,并没有重新修葺。
薛宝钗一家,突然选择了搬离出去,贾母还在留,王夫人已经同意,王熙凤亲自协助。
贾政后知后觉,最后才得知,薛家的姑娘,也会嫁给平辽侯,以滕妻之名。
乱民们放下武器,准备获得接济,重新开始种地,心中期待新生活。
刘一儒向皇帝说道。
贾府虽然平庸,但是史府更不想看到王府越发强势起来。
他的族人们也有很多隐田。
王府的这回背刺,让贾政恼羞成怒。
刘一儒脑海中闪过这个念头。
“什么?万不可如此啊。”
偌大的书房,书架上满满的都是书,各种孤本都有,还有好多画卷,收起来放在画瓶中。
“既然如此,就按先生所言。”
他庶出的姑娘探春,比自己庶出的姑娘迎春强了不是一丝半点,他的庶子贾环,也收到贾赦的喜欢。
他的侧重点在国内,因为他人在国内,负责的是国内的事,陕西民乱才是他的大责。
~~~~~~
贾府。
对辽西蒙古的封赏,还有扩充新兵。
以前还需要借钱,帮着对方扩张实力。
“只怕最后如忠顺王所言,不联合各方势力钳制金江镇,养虎成大患。”
平安镇的长子嫡妻已经患病,就等着其病亡的时候,主动提出联姻,自己也有女儿。
史鼎听到贾政的想法,连忙劝阻。
皇帝一脸的沉思。
刘一儒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要稳重。
忠顺王人在辽西,负责的是辽东的事,金江镇是他认为的大敌。
目前。
最热闹的寺庙,斋饭一定是最美味的。
国家形势如此危急,再进行改革,反而会激怒全国的官员武将和乡绅。
两家何必于此,岂不是让整个京城的勋贵世家都看在眼里,心中不定怎么笑话呢。
“哪怕真如忠顺王所言,朝廷也应该先解决国内的事,再去解决辽东的事情。
贾赦气笑了。
因此。
南安郡王也多次告急,告知朝廷南疆不稳,理当加大供应云南之粮饷。
他将会面临所有势力的反扑,甚至是自己的族人都会反对他,自己的名声也会败坏殆尽。
乃至在节日的时候,当着贾母的面,两府众人都在,当众夸赞贾环有才华。
去年辽东之战,掏空了国库,各地的征收,把未来的税都收了,形势不利。
可是他也不会对危险视而不见。
他已经提倡,连自己都住在朋友的家中,很多官员住在寺庙,可是并没有多大的效果。
但是宅子门前,没有什么门第,和普通大户之家没有多大区别,不过更大了些。
不过皇帝信任刘一儒,愿意放权给他,只希望他能为君分忧,早些为君分忧,解决君王身前身后事。
其实很多官员都是如此,想要留下个清廉的名声。
刘一儒又放下书信,想着如何应对。
刘一儒回到书房后,拿起门生求助粮食的书信,信中长篇大论,如何治理民生。
他派去陕西的巡抚,也就是他的门生周世丰所言,周世丰的书信中,认为自己今年内就能平复民乱。
薛家在京城本来就有宅子。
而去年士兵的犒赏都还没下发。
不费一兵一卒。
二房屋子里的事,他也只能说一说罢了。
听到皇帝的担忧,刘一儒肯定的说道。
吃饭也是吃斋饭。
“你一直犹豫此事,向来不主动,我多次让你派人去催,你却觉得丢人而不做。
“皇上圣明。”
贾政本来就羞怒,听闻大哥的指责,两人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哪里还忍得住。
“王子腾做事没有做绝,也隐晦的透漏,会安排薛家姑娘和贾府姑娘一起入金州。
前者在金陵参加金江镇组织的海贸,后者在平辽侯府做事。
要是听到你的话,王子腾绝对会高兴的跳起来。”
“唉。”
贾政叹了口气。
史鼎摇了摇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