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王者之剑(2/2)

史鼎从中投靠了金江镇,不还是个侯爵?

更不提其中的风险。

对于国内,数年来我丝毫不犯。”

知人知面不知心。

不论是何种国家的文化,都会被唐国吸收,汇入唐国的大海之中,让大海更加无边无际。

最后。

史鼎慎重的说道。

众人是辽人,更是周国人。

萨摩藩能独自打败琉球国,实力并不弱,而自己只领一部,并不是轻易之事。

只有把这些反对自己的人,都收为为自己效力的人,才能登上更大的舞台。

就连最为桀骜的日本,都以送女到唐国,得到唐人的血脉为荣。

两人作为平辽侯府左右支使,协助将军管理十一州。

这是死局啊。

面对屡次的危难,始终不放下民生,把民生当做头等大事对待,投入了大半的力量。

“金江镇田亩七百万,加上渔政所获,足以供应大军作战半年之久,不过。”

以成为唐人自豪。

“忠顺王视我为敌,朝廷顾忌我,但是我绝对不会造反,不过信任难得。

“前番福建官员弹劾我金江军侵犯福建,实乃无稽之谈,福建百姓困苦,无法生存。

两人在一处别院,谈起金江镇。

以海州威胁金江军的粮道,金江军选择了退让,而忠顺王又要夺海州民众。

一步步的行为,都在逼困金江镇。

厚积薄发。

为了什么?

因为民生才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冯胜之感到天意难测。

冯胜之提醒众人。

这是草原的世界观,成吉思汗遵守,并发扬,获得人心。

眼前的蛮族才是迫在眉睫的大患,不可能分出太多军力给他。

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

他前番和沈有容,带领舰队从渤海到黄海,再到琉球国各岛,又经过东海到大员,到福建。

他的心胸,不只是辽东,为了辽东就杀人,那么以后,他不知道要杀多少人。

唐清安对于这些有国家忧患意识的官员,并没有打压和排挤。

琉球国。”

不光是自己有信心,在场的人都有信心,唐清安也满脸的笑容。

成吉思汗弱小时,妻子被敌人部落俘虏去,夺回来时,妻子已经有孕。

金江镇将会形成税收为主,船政为根,百万亩官田为辅的状态,这是在场的人,除了沈有容和周苟儿,都知道的事情。

~~~~~~

唐清安的心胸,别人理会不了,也不会相信。

不过你当了解我。

但是你当知我性格,万事以百姓为重,应该理解我的苦衷,绝对不是对大周有侵略之心。”

最后。

两人连忙笑道。

心有多大,世界才有多大。

唐清安不想杀人。

“哪怕真到了最后的局面,金江镇也永远是持大周的旗号,我也是大周的平辽侯。”

对于打伤他的敌将,也毫不计较,给予重用。

真的到了对付忠顺王的时候,朝廷很难不认定金江镇为造反。

他畏惧我金江镇消灭了蛮族后,从而无可制,我怕的是他啊。”

如果连唐国的心胸都无法触及。

那么。

金江镇的百姓所愿是其一,不可错过日本的天时是其二。

可是。

“哈哈哈。”

刘一儒亲自约了史鼎。

他也用尽了力气,和辽东都司的官员接触,让对方相信金江镇不会造反。

汉高祖,唐太宗,他们的心胸更是宽广。

杀死了敌人,妻子生下的别人的孩子,他一视同仁的养大,并培养成才。

福建弹劾的奏疏,让京城刚恢复秩序的风气,有严肃了起来。

冯胜之露出了苦笑。

两人从无到有并肩作战,即是同僚更是战友。

他出海以来。

军管七年,大患已经不在威胁到百姓的安全,百姓们已经受够了苦,分田是必须要分的。

唐清安满意的点点头,然后看向冯胜之,顾应时。

对于冯胜之的忧虑,唐清安很清楚。

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只了解渤海,黄海的水师将领。

唐清安安慰了冯胜之一番。

七年磨一剑。

忠顺王为了保下蛮族,做出种种行为,限制金江镇,例如抢占海州。

“我又如何不能理解将军呢,但是我观忠顺王,如此敌视将军,并作出种种行为。

包括锦乡侯府李长松,神武将军的公子冯紫英等。

唐清安认为应该和冯胜之,认真的谈一谈此事,解除双方的迷惑,仍然全力发展金江镇。

“既然如此,他为何派军去袭扰福建呢?难道想要从一北一南,钳制国家?”

刘一儒询问道。

皇帝已经信任了忠顺王,认为金江军必定有反心。

而国内形势艰难。

作为内阁首辅,当朝第一人,他有责任分清楚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