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挡不住(2/2)

虽然消息蔽塞,可是卫所里面还是传开了。

贾雨村明白了是什么事却不管。

当初在船政就是个不错的,并当众得到将军的赞扬,如今成为金江镇独当一面的大官。

其心可诛。

短短的时日。

金江镇的目的不是为了节省粮食,是为了招收更多的移民。

倒是奔赴辽东参战的三千福建兵,返回福建后,得知金江军船只到达此处。

理由太过牵强,不过卫所官员也不细究,都是大周同僚,他的身份也管不。

平海卫的莆禧千户所,冲沁巡检司,纷纷送来急报,有悬挂金江镇的船只靠岸。

辽东又是哪里?谁都不知道,更有故土难离。

在沿海一带,万一有变,他能很快做出应对,可军士如果离海岸线过远,就做不到策应了。

又南有木兰溪,北有延寿溪,东北有荻芦溪,又有通应港,俱会流入海。

天下哪里有这么好的事呢。

众多的巡检司,为各卫各所,提供了有力的助力。

驿站关乎国家大事,如此积弊贾雨村又岂能看不明白。

这点人数,离当初的计划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东有冲沁巡检司,本治寻阳,后徙兴福。又有青山巡检司,本治武盛里南哨,后徙奉国里。

南宋时,才大规模移民开发此地。

可是这一丝的希望,随着族老之言,又很开破灭了。

福建和内地不同。

不过人情往来嘛,勘合乱发乱借,谁都可以使唤驿站,占用驿站的物资。

方言不同。

粮食分的不多,但是对于生活困顿,已经将要断炊,要出海去大员,为海盗屯田的闽人来说。

单独的人无法生存,只有抱团才能对抗恶劣的环境。

听到陶鏴的新主意,沈有容叹道。

这也算是保留大周旗号的好处。

金江镇的目的是招收三万人口。

很多士兵都动了心,原来是军命在身,无法轻易离开军队。

莆田有嵌头、西北有大洋寨、东南有吉了三巡检。

当初不少人就听闻大员地多,结果去了的人,没有人讨到好,甚至尸骨无存。

那些去大员的闽人,有的是自愿去的,又是的被骗去,不论是前者后者,都过的凄苦。

人群中,一位老者,神情鄙视的说道。

金江军队长的一千句话,也比不上族老的一句话。

为了获得更多的移民,陶鏴要求沈有容派出更多的军士,深入兴华府内地。

族老是真不信。

很多士兵带上家人,或者趁夜色离开,或者以走亲戚为名,等等理由逃离。

随船而来的,有一万三千石口粮。

只要愿意去辽东为官府种地,赢得未来的好日子,三年后就能分田,会送他粮食留给家里人。

所以福建的宗族势力,比起其他的地方都要强盛。

自己在辽东的行为,朝堂上的官员都不是傻子,明知道金江镇势大,还主动带着官员去金江军中。

客死异乡成为孤魂野鬼,死后都要受到欺负咧。

莫名其妙来了一艘船要接应百姓,承诺去辽东为官府种地,一切由官府提供。

这回在家乡却不同。

东南有南日山巡检司,后徙新安。

老者是宗族的族老,本家多有科道子弟,家中又田地众多,很多族人租种他的田,向他交租子。

后来贾府王府勋贵出面,只操作了一个兴华府知府。

驿夫指望眼前的老爷说个公道话,眼巴巴的等着。

是啊。

无根无据的,虽然是朝廷的军队,且对村落丝毫不犯,也没有人愿意信任。

驿站对于当地百姓,本就是一项承重的负担。

福建地少,数百年的宗族繁衍,子孙翻了多少倍,田亩不足够,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带着随从到了布政司不提。

对于没有调令的金江军士兵,往往抱有很深的防备,不会配合金江军。

作为长辈,必须看顾族人,见多识广的老者,并不信任陌生军将的话。

五千人肯定是不够的,三万人又招不足,那么就改成两万人,剩余的口粮,则发给移民,留给他们的家人。

内地百姓都习以为常,此处竟然会闹起来。

沈有容有些担忧。

“难怪将军常夸你。”

贾雨村装模作样,大惊失色,派人去询问来意,并命人不得冲突,务必好生相待。

上官未摸透,同僚未认清,下属未见全,事务都还没有搞清楚头绪,金江镇的船队就到了。

这一回不同了。

不过当看见这里如此多的军户,并听到对方的言论,反而又促成了民户的信心,返回去把家人带了过来。

看到可能又要超过自己计划的陶鏴,只能去寻找贾雨村,请求借粮。

“赶快走吧。”

贾雨村求道。

他可是挡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