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贾府年关(1/2)
第364章 贾府年关
得知又让多尔衮跑了,而且离开了辽阳,李道信并没有高兴,反而恨恨的骂了一声。
蛮族骑兵再怎么骚扰,也无法影响金江军,但是让人膈应,让百姓无法安心种田。
谁也害怕突然一伙敌人骑兵杀到村子里来,各地前线都是如此,也是边地施行卫所制,全部是军屯的原因。
辽阳的应对方式,就是坚壁清野,让对方的骑兵只能浪费粮食。但是己方也有损失。
无数的田亩都这么荒废,而驻守辽阳的士兵,需要后方供应军粮等等。
现在多尔衮拍拍屁股走了,但是辽阳全境没有民生,已经造成了事实。
李道信派人去找了朱秀。
看完李道信的提议,朱秀笑了笑。
“再宝贵的兵种,不能发挥作用,也是无用,请将军同意,调骑兵到辽阳。”
作为总兵,朱秀有自己军中的文书。
下人带着乌进孝进来,到了院内准备磕头问安,贾珍亲自拦住了他,一脸的不满。
若拟定了,叫书房里明白开了单子来,咱们再请时,就不能重犯了。
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蓉之妻回避。
不过北镇的庄子,锦乡侯府的人已经主动上门说了,等去了辽东之后,安稳各事,就发还给贾府。
乌进孝知道自己的体面来自何处,并没有因此狂傲,和往年一样的恭敬。
光海贸一事上,多少关外的租子,也比不上这个大头的利益。
又命贾蓉道:“你去问问你琏二婶子,正月里请吃年酒的日子拟了没有。
也是海外各国,遍地闽人的原因,哪怕数百年的海禁之下,都不能阻止。
贾珍亲切的拉着乌进孝进屋,让人奉茶,丝毫没有把乌进孝当做奴仆对待。
乌进孝虽然是贾府的家生子,世代的奴才,但是如今他的外甥是贾府的姑爷。
而草原部落兵戈渐止,蛮族势力龟缩,哪怕辽阳仍然深受其害,但是大部分地区逐渐修生养息,开垦田亩,其害去二。
贾珍看了,命交与赖升去看了,请人别重这上头日子。
凭物资的消耗,在朱秀看来,是有利于金江镇的。
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胡氏,打点送贾母这边的针线礼物。
但也有一些改变。
皇帝亲政后,京城的勋贵们日子难过起来,但是没有影响到贾府,上面有贵妃,姑爷有节度使。
辽东的困苦和福建的困苦是不一样的。
乌进孝虽然欣慰外甥有了出息,但是又舍不得贾府这颗大树,因此把儿子们分了两处。
而且层层的布置,不论是唐清安,还是军司,都没有怎么担心。
不论是朱秀,还是李道信,唐清安都很信任,把前线的安危交给了他们。
前年也是差点不保,不过蛮军止步锦州,最后有惊无险,算是保住了一处家业。
二人正说着,只见人回:“哥儿来了。”
辽东当兴。
咱们哪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
所以福建的困苦,是很难解决的,目前的生产力,唯有移民一条道路。
因在厅上看着小厮们抬围屏,擦抹几案金银供器。只见小厮手里拿着个禀帖并一篇账目,回说:“黑山村的乌庄头来了。”
旧年不留心重了几家,不说咱们不留神,倒像两宅商议定了送虚情怕费事一样。”
贾珍笑道:“他们那是想我?这又到了年下了,不是想我的东西,就是想我的戏酒了。”
自己的儿子虽然不是大才,可到底是一家人,只信任一道上,就不是外人能比的。
他一面说,一面瞧那黄布口袋,上有印,就是“皇恩永锡”四个大字。
说着,贾蓉接过禀帖和账目,忙展开捧着,贾珍倒背着两手,向贾蓉手内只看红禀帖。
例如大周国内的浙江一带,谚语是七山二水一分田,说明当地山区占全境的七成,湖泊占全境的两成,耕地不到一成。
如果没有探春的话,数十年后的秦可卿,就是这种地位,她也能举着拐杖。
此时。
福建的谚语是八山一水一分田。
“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净折银若干两,某年月日龙禁尉候补侍卫贾蓉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
“你向我磕头,我可受不起。”
送上门的便宜,贾府也不会拒绝,毕竟是祖业,能恢复还是极好的。
贾珍吃过饭,盥漱毕,换了靴帽,命贾蓉捧着银子跟了来,回过贾
更是平辽侯,金江节度使。
人老成精。
已经是地利环境极差的地方了,而福建呢。
那一边又有礼部祠祭司的印记,又写着一行小字。
官场上重视的是权利。
朱秀的身份,已经是金江镇的高层之一,深知目前的形势,哪怕没有辽阳的田亩,也足够积蓄。
也不需要承担多重要的事,不过可以当做外甥的眼睛,帮忙照看家门。
尤氏吩咐道:“收起这个来,叫她把银锞子快快交了进来。”
贾珍让人去荣国府请三姑娘来拜见长辈。
金江镇重视民政,发展民生多年,如今已经步入正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