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哗变(1/2)

第359章 哗变

南安郡王是实权最大的王爷,但是云南的形势和内地不同,的确需要一个藩王驻守当地。

史鼎告知了南安郡王目前关于京城的形势,一脸的忧虑。

南安郡王听闻后,摇了摇头。

“我虽然不满皇上对待太上皇的行为,但是事已至此,我等为君者晦,只能当做不知。

而作为帮凶的忠顺王,我虽然不齿他,但是也知他实乃忠义之人,且有大才。

按照他的谋略,徐徐图之,方为国家之良策。

刘一儒如此敌视勋贵,不顾国情,迟早成为国家之大害。”

史鼎也很无奈。

他虽然也很早投靠皇帝,但是并不如刘一儒清白,更不如皇帝对刘一儒的信任。

自己虽然目前无碍,却无法阻止刘一儒。

~~~~~~

辽西。

所以南安郡王听完史鼎的话后,搞明白了前后的因果,反倒是不以为奇。

大周的京城,有百万的人口。

今日你送一两,明日他送十两,后日就送百两,这些送出去的利益,都要换回更多的好处。

南安郡王到底是镇守一方的实权王爷。

他当然知道陕西有民乱,他在京城的幕僚,书信中告知过他。

只靠云南一地,是万万无法抵抗,而国内局势飘曳,更加无法支应云南。

正如贾府,在南方送礼做事,因为路途遥远,物资运转不变。

“云南地势复杂不提,与海外众多国家接壤。安南越发势强,更有汗国扩张迅速。

所以史鼎所言,他都能了然于心,同时对于国内的形势,他也并不是太过陌生。

“遵照兵部的调令,山西总兵张宏功,带领五千晋兵奔赴山东。陕西巡抚也自告奋勇,带领抚标营和太原营三千多官兵。

这些事谈起来让人忧心,南安郡王放下这些事,告诉了史鼎。

“辽东形势不用提,陕西形势更不好,如果云南形势再有变,恐怕……”

“任何一方势力的兴起,乃至它的衰落,绝对不会来自外界,而是因为败在自身。”

不提南安太妃,北静王妃的出手,只其中一名普通命妇,送给五位小姐的见面礼。

南安郡王长叹一声。

无人可以压制。

光这些勋贵之家的人情往来,就足够支应陕西之用。

因此提前在甄家留下众多的财物,甄家在京城送礼结交关系,也会在贾府留下众多的财物。

史鼎露出诧异的目光。

“金江镇官员将领之间,严禁送礼,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绝不姑息。”

南安郡王叹了一声。

包括金江镇的。

民乱年年有,最后都随着时间,渐渐平息,如何在史鼎的口中,竟然成为比辽东都要不好的局面呢。

他一一告知南安郡王是哪几路。

可是偏偏事情就是发生了。

认真负责的人受到歧视,宴请送礼的人受到赞扬。

“唉。”

大批的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和这几次的兵变,有密切的关系。”

“朝廷支援辽东的战场,其实有八万兵之多,最后只去成五万,因为有军队在路途上哗变。”

光靠俸禄,又如何养得起奴仆,还有奢靡的生活呢。

前者受到排挤打压,又得不到好名声,后者轻易的升官,并认为其会做人。

但是想到国内如今的风气,人情世故遍布,官员懈怠公事,攀顾私谊,不以功绩为傲,反以关系为荣。

私人送给私人是小头。

导致国家雪上加霜,从此越发的困顿。

“难道就全部哗变了吗?”

京城有皇城,宗室,勋贵,大臣,官员,武将,差吏,庞大的统治阶层。

例如朝廷为何不救灾,为何不收拢难民,以致于形势败坏于此。

因为陕西民乱肆虐,已经无力压制,加上各地的反对,因此五万国内援军,并没有按照忠顺王的想法留下来。

唉。”

是升官之道也。

史鼎第一次从南安郡王口中,得知此形势,大惊道。

真要是如此严格,这绝对不是严守制度的好官,而是不愿意承担责任,不顾形势的庸官。

史鼎随向南安郡王详细诉说了一番。

不是朝廷不愿意,而是力有未逮。

忠顺王可以重新募兵,但是手里的精兵却不能留下了。

南安郡王在京城,很大部分的财物,就是安置在史鼎的家中。

“延绥镇兵大规模逃离,倒还没有引起太大的破坏,倒是甘肃兵变,幸亏巡抚布置内奸,刺杀了几个头脑人物,分化拉拢才平息了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