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刘一儒的改革(1/2)
第357章 刘一儒的改革
“皇上以边事托付臣,管外军机,听以便宜从事。乃金江镇唐清安,悬军海外,开镇数年。
以牵制为名,逐渐壮大,剿降献捷,索糜朝廷,器甲刍粮,巨耗国家。
且有刚愎自用,节制不受,近乃部属多兵,来登莱索饷,咆哮跋扈,成尾大不掉之势。
臣虽有八万兵,却不敢妄为,以促其乱。”
忠顺王退出海州,虽然留下了史鼐,但是对金江镇统一辽东之势,并没有造成危险。
但是他又不敢领八万并驻守海州,万一平辽侯有不轨之心,趁着地利围剿了他。
那么整个辽东和辽西,将再也没有朝廷之兵,甚至朝廷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聚集征缴辽东的大军。
更或者。
面对强盛的金江军,只能在漫长的海岸线,布置更多的军兵防守。
作为国家之柱石,忠顺王不会允许此事发生,所以选择了退让,但是他要让朝廷理解,让皇帝理解。
刘一儒肯定的说道。
贾雨村都得不到刘一儒的认可。
而金江军有十万精锐之兵,统一号令。
他很快就得知是刘一儒的手段,强硬的反对此事。
他感到困顿。
刚经历过大战的忠顺王,心中了然,哪怕直面上数字相当,甚至还可以继续从国内调集援兵。
就如大周严格限制子钱家,不许放高利贷,并作出了严厉的措施,但是却落不到实处。
刘一儒试探道。
大周的勋贵有权势,能影响官员的升迁,导致不少的官员投靠了勋贵,在刘一儒看来是背叛。
锦乡侯府想要光复门楣,必须要借助自己的势力才能达成目的,从而投靠自己。
锦乡侯府的世子李长松,任命其为辽东节度使,重建北镇,招募北镇军。
贾政归京后,诸事完毕,得假一个月在家歇息。
例如王子腾,可以升他的官调回京城,派新的文官去取代他在地方上的职位。
这一回外放做官,担任数年的具体事务,对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终于认清了自己的才能。
忠顺王身陷辽西,也是刘一儒想要的事情。
可见平辽侯也没有反意。
一个辽西都对付不了金江镇,竟然还辽西分成了两部分,防内大于防外。
先是传来贾探春之事,惹得贾母大怒,也让他们几名老爷生气,怎么能如此呢。
“臣夜不能寐,苦绞心思,上下谋策,解局之法,唯有重建辽西守军,以促使平辽侯不生妄想之心。
皇帝听到认真。
皇帝终于点了点头。
“前明百年而亡,我朝也到了百年,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需要改革。”
义军已经到了眼前,有了颠覆国家的危险,宗室中有人散家产,组织乡兵对抗义军。
自己的女儿,现在是贵妃,自己的姑爷,又是平辽侯。
不费国家一兵一钱,解决辽东之患,一患绝,则众患绝,从此四海清平,国泰平安。”
刘一儒多次的告诫,终于令他心中犹豫了,产生了裂缝,开始顾忌起了忠顺王。
哪怕是自己的亲叔叔。
“勋贵世代世袭,民间俗语富不过三代,世家子弟从小生活富裕,无视法度。
刘一儒真诚的说道。
他读过书,当然知道改革的艰难,不过他并不畏惧。
辽西虽然不如辽东的面积,但是也不算小,加上这回收拢的辽民,也才不到十万人口。
“遍观历史,每个朝代百年之后,也是弊端极厚,人心不古,因此都有改革。”
亲政之初,就查抄了甄家,以泄心头之恨。
刘一儒听到皇帝的困惑,他作为皇帝的老师,向皇帝解惑,承担大儒的责任。
例如原来时空的崇祯。
最后朝廷以恩宠荣之,以北镇之例,诱以平辽侯,如此手段之下,方为上策。
而儒生不同。
制度是好的。
所以皇帝才心情愉悦了数个月,全国各地的奏疏,大多都是好的,但是国情却每日况下。
自己是天子,只要自己有改革的心思,又如何不能成功呢。
“改革。”
忠顺王的奏疏,更是证明了他的想法。
不久。
更令他痛恨的是,他抄家甄家,完全是国事,因为甄家的确很多违法之事。
忠顺王对自己有信心。
“如何改革?”
犹如开国两国公的贾府,遍观子弟都无甚功绩,甚至屡次危害国家,可见勋贵之害。
但是真的和金江军开战,他并没有完全的必胜把握。
此举不但没有获得崇祯的夸奖,反而严惩不贷,送入了高墙之中,减少了对抗义军的力量。
因为人心生锈了。
忠顺王反对的声音越大,对于恢复北镇节度府之事,朝廷的态度越强硬。
自己比太上皇可要贤明多了,为何国家还会如此呢。
因为勋贵大多都投向了太上皇,导致自己当木偶多年,一直都无可奈何。
但是人心难测。
勋贵同样也会打败仗,北镇不就是陷落了么。
科举之道,就是挑选出人才的筛子,都是从民间走出来的人,心中只有圣人的治国之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