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心机(2/2)
反而是靠近辽阳的鞍山,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金江军敢如此大胆,竟然绕过海州,直接去攻打鞍山。
听到忠顺王的话,图门和程之信等人,都为难起来。
正如平辽侯顾忌忠顺王,其实忠顺王同样更加顾忌平辽侯,顾忌他所建立的金江镇。
这一回的大战,辽东的土地上,蛮族和金江镇的实力发生了变化,金江镇占了上风。
对于这些俘虏,唐清安并没有屠戮,而是关押了起来,严令不得擅动。
辽东王,已经越来越名副其实。
抢在金江军前面,开始攻打海州。
用朝鲜的物资银钱,养着心向金江镇的朝鲜军队。
忠顺王想要抢下夺下海州,以隔绝金江军的扩张之路,隐忍以及试探,终于抓住了眼前的机会。
不得不佩服平辽侯的手段,哪怕眼前的人的年龄,跟他的儿子差不多大。
海州彻底成为了孤城,虽然城中粮草多,但是士气仍然止不住的下滑。
朱秀身后的亲卫们,纷纷破口大骂。
只有抢在金江军前面,先攻下海州城,才有余力去抢鞍山,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对于金江军接下来的避让,忠顺王还是满意的。
唯独金江军,不能成为刽子手。
这是金江军建军以来,除了战略需求,蛮族主动放弃的城池外,第一个攻城如此顺利的。
唐清安不敢疏忽,也不愿意因为这些,导致发生不好的事情,不管最后责不责罚,都不是他想要看到的。
不算海州,大半的辽东,已经落入金江镇之手。
权申旭连忙推诿,如果真是让他做首功,平辽侯向朝鲜国主的奏功倒是可以,但是上朝还是算了。
得知金江军竟然突破到了鞍山,扎营汤河对岸的朝鲜军,立刻开始过河,与金江军汇合。
见到对方的态度,唐清安最后才认真说道。
在朱秀看来,这已经是很轻易的事情了,这般情况下,都让蛮族大军顺利溜走。
而金江镇有盖州,复州,金州,镇江,得利赢城,永宁监城,新金,旅顺,营口,岫岩,凤城,鞍山,寛旬十三城。
“只有抓紧攻破海州城才是紧要之事。”
程之信已经完全投靠了忠顺王,拜在了忠顺王的才能和权势下,成为辽东之地,最得忠顺王信任的将领。
一直到金江军绕过了海州,一部布防此地,一部去攻打鞍山,才让忠顺王不满了。
“打海州时,大战这么久,寸土必争,我们伤亡不小,却至今没有拿下海州。
前面面对自己的强硬,金江军选择退让,不愿意撕破脸,但是金江军的应对,同样也是这个心理。
原以为傻瓜是别人,最后才看清楚,真正的傻瓜是自己。
鞍山的守军,士气低落。
这句话太过暴露内心的想法,忠顺王没有问史鼐,刘英等人,而是问向自己的心腹。
唐清安的旗帜。
忠顺王摇了摇头。
而高达十余万的国内援军,辽西军,蒙古军,只需要负责断绝蛮族的后路。
太过轻易了。
国内军的战斗力直线上升,战争之激烈,不下于金江军,说明了众人猜错了。
不过他最开始并没有暴露任何心思,只当做不知,长久的手段,以及拉拢下来。
直到现在抢夺海州。
鞍山城中还有不少未来得及撤退的蛮族百姓,以及守卫城池的蛮丁,以及少部分的蛮兵。
虽然金江军的将领,没有接受自己的军令,来拜见自己,忠顺王内心其实理解。
他不怕金江军翻脸,正好能彻底认清楚金江军的嘴脸,嘴上喊着忠义,行动是否忠义。
“金江镇太强大了。”
以忠顺王对人心的掌控,很快就明白了金江军的底气来自何处。
金江军牵制了蛮族的主力,扛下了最大的风险和损失。
转而用来编练辽西军,至少又能扩充十万之军,提供三年的军饷粮饷。
无论是五千驻守镇江多年的朝鲜军,还是数千三部义军,已经彻底投靠了金江镇。
权申旭遍观史书。
权申旭见到平辽侯,态度极其的恭敬,完全以下属自居,不是以盟友的态度。
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费工夫,但是比起海战之战的激烈程度,如此说法也不算错。
会引起上朝将领的不满,他可承担不起。
为了这次的大决战,朝廷提供了不可计数的物资,支撑了金江军,国内军,以及笼络蒙古。
图门对于国内形势了解,但是对辽东不是很熟悉,所以回答忠顺王的,是辽西守将程之信。
“你在汤河接应了数十万的辽民,才真正说明伱把我当做了朋友,因此才能做出这个决定,我会永远记住你的情谊的。”
平辽侯的这句话,令可以当做唐清安长辈的权申旭,感动的热泪盈眶。
“平辽侯之言,在下惶恐。”
唐清安拉着权申旭的手,笑着看向辽阳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