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还名器于朝廷(1/2)
王不见王。
当王见王的时候,就到了最终落地的结果的时候,再也没有缓转的余地。
朝廷与金江镇这两年的猜疑,互相之间的试探和冲突,终于到了要摊牌的地步。
忠顺王的侍卫,平辽侯的侍卫,都在十步之外等候。
十步的距离,正好合适。
十步之内。
忠顺王和平辽侯相对而坐。
年轻。
太年轻了。
只有老年人,才知道时间的可贵。
忠顺王越发不可置信,震惊的看向平辽侯。
“辽东都司。”
所以他越发不懂唐清安的选择。
不管是谁的侍卫,没有哪个侍卫敢越过这个规矩,导致了王与侯的谈判破裂。
……
包括征集物资的过程中,也需要为了征集而征集。
就算下面的人报仇心切,上面的人也会考虑长远的局势。
所以他给了朝廷一个方法,打消两者之间的猜疑。
了无数的人力,无力,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此形势,大周乃至于有亡国之危。
等他把精力放到了辽东上,才发现了令人难以下手的局面。
无论是蛮族和金江镇如何决定,大周没有任何反制手段,他的反击手段唯有修堡修城。
胜,则金江镇也损兵折将,而且蛮族身后还有广阔的草原以及奴儿干司可退。
忠顺王放弃锦州军,就说明大周已经认清了现实,这些年想要恢复野战军。
唐清安轻轻吐道。
此人。
忠顺王抬起头,又看向了平辽侯。
大周真要是十年后,还能国泰民安,唐清安掌握枪杆子,就请朝廷封辽东给他做养老之地,也不算违约。
可金江镇如果是欺骗了朝廷,那朝廷损失就大了。
朝廷担忧金江镇和蛮族媾和,两者结合后,大周将有被倾覆国家的危险。
金江镇虽然发展了起来,可还没有到必胜蛮族的地步,作为攻方,金江镇的实力有些不够看。
忠顺王见多识广,连这种商学上的专业书籍都有所耳闻,见平辽侯点头,发出了感叹。
唐清安摇了摇头。
忠顺王则感受到了平辽侯的自信。
让人酒桌上多一谈资罢了,当不得真。
身后的寂静,引得双方的侍卫,都情不自禁的回头,等发现没有多余的事情,才放下心。
还名器于朝廷。
十年。
按照平辽侯的计划。
且任何的计划,都必须按照承诺来做,因为有辽东都司监视。
十年后,我则功成身退,请朝廷赐我一处养老之地。”
这般的情况下,十年后,大周已经即将倾覆,剩余的时间不过是熬命而已。
败,则金江镇必须依赖朝廷。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三年大战,辽东都司负责监控,监督金江镇做一步,则朝廷供应一步物资。
此人。
“蛮族本身占领的辽民不提,奴儿干司统一各民族,人口就达近百万。
不管是胜败,金江镇都将元气大伤。
又因为有辽东都司,平辽侯但凡有不轨的行为,都很难不被察觉,且随着时间的流失,辽东都司的威望也将越发的强硬。
这不可计数的物资,将会耗尽大周的底气。
忠顺王收回了视线,轻轻的问道。
还要供应军士兵备,武器,盔甲等等。
最后的三年,辽东都司开始逐步管制起金江镇的民政。
如果大周要是如自己所料,局势如明末一般。
他不知道平辽侯说的,会不会是自己所理解的意思。
忠顺王缓过气来,终于继续询问。
而忠顺王到金州。
随着辽东都司在金江镇的建立,名器归于朝廷。
“平辽侯小时候读的甚么书?”
因为按照他理解的意思,他是如论如何也不敢往这方面想的,也是朝廷最想的。
战马,驮马,骡,驴等大型牲畜的草料,比起士兵所需要的粮饷,只多不少。
“可见平辽侯的一身本事,实乃天授啊。”
而如果金江镇和蛮族媾和,对大周则是更大的威胁,比原来的局面要危险数倍。
朝廷没有精兵,不能掌握主动权,这就是朝廷最无奈的地方。
……
因为看似大周有选择,其实大周没有选择。
听到忠顺王问起了不相干的问题,唐清安并没有以外,露出一脸的笑容。
要么大忠,要么大奸。
如果是旁的人说起来,忠顺王会下意识的认为此人必定是大大的忠臣良将。
大周朝廷用尽方法打探金江镇,而金江镇对朝廷的事无巨细都看得一清二楚。
忠顺王眼神逐渐严厉起来,直看向眼前的平辽侯。
“平辽侯所求何?”
朝廷没有其余的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