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风起(1/2)

第265章 风起

辽东风云起,谁是英雄。

山东布政司苏观遗憾的从金州回到济南,作为一省大员,治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

沉寂的坐在书房中。

偌大的书房,书架上摆满了书籍, 泛着琉璃光泽的画缸中,插入了不少名贵的画卷。

虽然如此,仍然显得有些空旷。

书房的门外,管家等着伺候,知道这个时候的老爷,是不准人去打扰他的。

夜晚万物寂静,使人思维敏捷, 对金江镇,锦州的局势,在苏观的脑海里盘旋来盘旋去。

良久。

他突然动了起来。

黑沉的案台上,研磨平书,提笔如飞。

自己就是个传话的,朝廷大佬不好出面,不然谈崩了就没有回旋的余地,反而自己人微言轻好办事。

而辽左中部,乃至东部,北部都是处于荒野老林。人迹罕至,难以开发。

张云承闻言,则不再多言。

“支援锦州朝廷想要三万兵,其中两万金江兵,牵制蛮族同样三万兵。”

因为在陕西核粮,和京城通过文书了解陕西形势的京官不同,他对陕西有他的认知。

更何况如今的大周,还没有到倾覆的地步。

唐清安真乃奇人也。

想的太美了。

苏观感叹道。

他的这封奏疏非常的重要, 关系辽东未来的局势。

幅员辽阔,田亩亿兆,子民亿万,能挤出来的水分还有不少,每年能收获数千万的赋和税以及物资。

乃至制造军器用的各种原料,同样都是征派,而不是钱采购。

唐清安看过他的奏疏,也知道他和三弟关系不错,为金州也说过话,因此对此人表现的很尊敬。

依托辽西和辽左北部外的边墙,修建了不可计数的城堡。

唐清安知道自己的想法瞒不了人。

因为复州,盖州都是富裕之地,本就是辽左的精华部分所在,再加上原先的金州。

人口的流动。

哪怕唐清安又收复辽左中部的长白山区,同样也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力。

其余国家各项所需之物,同样都是如此。

朝廷在辽东只余辽西五卫,新设金江镇,也才光复四卫,其余十六卫二州,尽陷逆蛮之手。”

所以表现的很随意,清楚自己的地位,没有因为成为朝廷特使而趾高气扬。

更有精兵之利,民心俱全,不可轻动此人,唯有拉拢此人才是上策。

而他这封奏疏,还是起了一些作用。

所以大周虽然每年征收的银钱不多,可是各项物资的价值,是银子远不能比拟。

下人们奉上茶水等物。

金江镇自给自足之势已成。

虽然占据了土地,却没有用处。

哪怕大周弊政多端,仍然在各地,特别是南方,保留了官府的统治力。

“三万兵去锦州,锦州供应他们的粮草,一万兵去牵制蛮族,金州自行供应。”

三十四万两军饷,十二万五千石粮饷,大周是能挤出来的,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只要平辽侯在此事上松口,那么朝廷至少这段时间内,会对其大为改观。

可是已经迟了。

两人寒暄一番,仿佛多年的老爷,虽初见却热情。

金江镇的兵额是五万人。

“唐清安为奇人也,多智略,出海数年间,退强敌,立东江镇,收拢军民百万。

还有一些细事, 苏观思来想去,到底还是没有写明。

也是为何金江镇占领金州,长白山东岸,以及镇江时,并不受朝廷重视。

综合考虑, 所以这些地方投入的精力极少,没有迁移人口, 设立军卫,开垦屯田。

至少三个月的物资,合计七十余万石。

唐清安答应了。

张云承见其神色,没有继续追问。

因为这些地方,原来都是荒山荒地。

他上疏劝诫过朝廷,可惜朝廷并没有重视,不是朝廷不想管,而是无力去管。

这是朝廷最希望对方答应的事。

数年来不引人注意,金江镇已悄然在东岸,镇江,各岛,还有朝鲜借的岛屿各地开垦了上百万亩田。

大周全国各地营兵数十万,边地依托卫城,以守为军略,建立的防御军事,其中军户高达数百万。

直到唐清安去年收复了复州,盖州,才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和态度上的改变。

唐清安没有在衙门见他,选择了府中,以示看重两人之间的私情。

张云承准备继续谈判。

苏观写完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而朝廷会不会接受自己的建议,他不可预知。

但是朝廷不明白辽东的形势,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因素。

辽左西部乃平原富裕之地,是供应全辽军镇的主要屯田所在,也是军户人口密集之地。

观此人行径,委实不是野心作乱之人,心中有仁义,即有仁义,朝廷当以仁义图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