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军心(1/2)
第240章 军心
金江镇士兵的待遇不高。
对比锦州镇的待遇,减了一半。
可是金江镇的辽民,仍然不少愿意从军,或者为了报仇,或者为了其中的好处。
金江镇的兵能多分田。
只此一项,就让辽民羡慕不已。
不过这两年来,金江镇并没有从辽民中募兵了。
一则金江镇兵多, 再继续扩招,已经无法供应,会拖累民政。
二则数千军校生。
每年都有数百充入军中。
今年更是达到了顶峰,有一千余年满十八岁,身材壮硕,神采飞扬的后生们, 全部递交了入军的申请书。
真的是上策。
他就要选择以战养战。
如果不是大明分裂内部损耗,最后被流民军给灭,导致北方失去了统一的大义。
不但负责监督各军的训练,还考核其贤良,且管理各式器械,军符军籍等文书。
历史上。
终于又便宜了蛮族。
那该不该去赌呢。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诉求,都有每个人的心思。
谢友成明白其中的利害,十分爽利的交了出去,痛快的上任行军司马一职。
没人敢提为他报仇之事。
要是连这点城府都没有,他也不会被朝廷所看重,从中脱颖而出。
观望历史。
最终只能祸乱天下。
谢友成暗中为唐清安负责机密事宜,如今将近六年的时光,唐清安不忍他在碌碌无名。
哪怕朝廷打压他几年,实在抗不过去了,历史又和原来不同,那他就学北镇嘛。
军司。
不提他做不做得到。
目前的金江军,识字率远超大周,蛮族,朝鲜的军队。
金江镇总归是孤悬海外,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以他的威望,朝廷无法直接打压。
清末民国。
当这些军校生成熟起来后,金江镇前线的部队,实力又会提高。
毛文龙建立的东江镇,军中将领十之八九都是他的干儿子干孙子担任。
军队前线能越发的活跃,更加的军令顺畅。
唐清安也没有闲着。
根据天时而做出选择。
因此唐清安应对朝廷的策略很简单。
这批军校生很顺利的融入了军地,成为了伍长,什长,乃至队长。
这才是他的强项。
而当毛文龙一死,则万事皆空。
则将门势力强大。
然后还掌管军法,军资粮饷的分配等等。同时负责出面,调解军队需要和地方官员沟通的事宜。
唐清安批了同意。
三千万人口,将近全国十分之一的体量,占据最肥沃的黑土地,军工业齐全,相比国内军阀,连跨时代的飞机都有不少。
东北大帅。
那么对这些有知识,有头脑的军队,就不能按照以往那般粗俗,要开始讲道理。
可以招募三四百军校生。
可真论起官场的手段,魏毅还真不把他看在眼里。
那么自己消灭蛮族,原来是为了替代蛮族,做蛮族做的恶吗。
明明可以等天时看看,何必急于一时。
和朝廷京城的戎政尚书差不多,却比戎政尚书的权利更大。
老奴都死了,还能成什么气候。
行军司马则是谢友成。
以谢友成的资历和威望,不论是文武官员,都不敢不给面子。
“将军治下有十万兵,辽民三百万,真到了忍耐不住的地步,也是可以入关的。”
有时候唐清安也盘算过。
可是为了权势,率军闯关入京,却失去了不少的东北民心。
他目前最大的对手。
在军司的安排下。
所以他才绝对不去贸然见辽东经略,不选择大胆冒险,哪怕因此引来朝廷更加猜忌。
有锦州军,金江军在手。
他面有喜色。
自己不过略施手段,就让那些顽固份子无法应对。
这批军校生有三个去处。
熬。
至于蛮族。
军校生安置到了各处的军队。
他有太多的历史可以借鉴。
就是面对全国反对的泥潭,最后坚持数年,到了人疲马废,物资断绝的地步,灰溜溜的退回金江镇。
文官例如方士珍, 以前的管粮通判, 对军务有了解的,武官例如因罪调职到军校,现在又提拔起来的郑刚。
他才二十几岁,同样不急。
谢友成突然说道。
如果朝廷治理不善,惹得遍地流民四起,那他更不用做什么了,只需要顺应形势即可。
谢友成负责机密事宜,知道太多金江镇的秘密,乃至三弟在京城做的事。
连谢友成都是如此,唐清安越发的坚定了心里的想法。
既然他开始负责军中的事,向将军汇报了军司的事宜,开始担心起军将去锦州的的后果。
有了知识就能有头脑。
论在东江镇的权利和威望,手段虽然粗糙,可是这个时代还就认这些,因此控制力并不比自己要小。
剩余的军校生。
除非他带头。
不过只能招募不足百人。
可是刘承敏如何又能抗拒大势,能做到的,无非选择保护他的家小,委曲求全。
锦州还有官员担忧。
唐清安不想冒险。
如何能要求手下的文武官员做圣人呢。
唐清安明白谢友成突然说这番话的用意。
贾府的安排, 他就无法拒绝,不然于理不合,让人不可置信。
唐清安不想去赌,他只想等。
历史上多少人,就是因为忍耐不住,被权利蒙住了双眼,做出了昏招。
可是他们会质疑。
主官行军司马。
然后金江镇内部的军头军心不稳,实力一路下滑分裂。
不过唐清安还在观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