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亲事(1/2)

第229章 亲事

唐清安的计划就是收复复州,盖州。

如今因为刘兴祚对蛮族致命一击,不但顺利达成了目的,还让老奴断后大军形成了溃败。

这五万大军都是蛮族的精锐。

光俘虏人数就高达万余兵,伤亡的蛮兵至今还没有清点完,至少随着清河流入大海的浮尸就无法统计。

目前根据各处汇报,已经高达万余人。

蛮族这五万兵,最多也就逃回两万余兵。

还有不可计数的盔甲,武器,马匹,各项物资等等。

如果不是刘兴祚的作用。

以老奴的威望和能力,哪怕撤退也能带回大部分的蛮军,而且也不会导致蛮军士气大败。

而现在的金江军,除了第一天伤亡了数千兵,第二日并没有多大的伤亡。

此地守军两万。

唐清安在营口严阵以待。

义州驻兵八千人,北镇驻兵一万余人,海州驻兵两万余人。

可是谁来守海州。

他领正蓝旗,以及各部余部,合计两万兵守海州。

是的,太上皇都下意识认为北镇不会被破。

此地守军万兵。

冬天到了。

几十年来,不论如何打压辽东节度府的实力,但是京城中锦乡侯府一门,向来受到皇室恩赏。

他这番大胜。

北镇能坚持住。

辽左被一一光复,因此大周设立辽东都司,慢慢取代辽东节度使的权势。

三万朝鲜军力太差了。

唐清安点点头。

皇台吉终于开始换了一个思路。

莽古尔岱站了出来。

只要笼络住这两黄旗,皇台吉就不惧于代善。

如此这般。

虽然他把朝鲜军中的精壮充入了朝鲜三部义军,获得这三部义军首领的感恩戴德。

父汗虽然钟意自己,平时的举动看上去仿佛是要传位于自己,可是并没有明言。

还能战。

见状,皇台吉内心不定了。

根据谢友成所传,陈策世叔被汉奸出卖。

有的孤立无援被灭,有的看透了形势,心灰意冷。

大军可五日抵达,急行军两三日即可抵达。

全军开始轮守。

而和自己交好的阿敏,整整一部镶蓝旗,七千五百兵溃败在了榆林,截止今日,逃回来的才数百人。

只不过朝廷无力接济,形不成内外合击,导致这些心中有反正之意的汉将。

不管是对于朝鲜国主,还是朝鲜卫所军,还是两班贵族,或者三部义军。

“金江镇!”

可是,不管朝廷如何想。

三部义军如果真心投靠他,他会好好大用一番。

可是把这三万朝鲜军放回过,卫所军不会这般轻易的放过三部义军,至少要索回原本的军士。

“就这么放朝鲜军回去?”

他这般想着。

金江镇不提。

如此这般安排下来。

剩余八万大军,以及原来各地守军万余兵,皆趁着冬日里散去屯落修整。

总之。

撤军不是这么好撤的。

金江镇的实力将更加强大,更加稳固。

金江军又抢占了有利的地形,易守难攻,更又有火炮之利。

其余兵修整。

得知大汗昏迷的消息,一脸的不可置信。

蛮族主力还在,并不是金江军可以小视的。

既要探查营口金江军军情,又要安排哪一部先撤,哪一部留守云云。

因此谢友成和刘兴祚失去了联络。

也就是说仍然还有十二万兵。

更有人弹劾金江节度使图谋不轨,野心极大,只顾占领地盘,有拥兵自重之心。

当老奴一日未醒,两日未醒,三日未醒,蛮族上下都慌了。

随着辽东节度使的功绩。

如今金江镇占据了优势,占据了地利。

总之。

军头会愿意自己的手里变小吗?

换成是唐清安自己都不愿意。

他召集诸将。

另有梁房口关,平山,耀州驿等各命守备。

需要后方源源不断的运送物资。

而当赫图阿拉已经下雪的消息传来,两人终于决定撤军回沈阳。

以父汗的威望,加以蛮军的精锐,哪怕受挫撤退,也不当有如此狼狈!

终于得知了原委,皇台吉即愤怒,又感到不服,特别是那刘兴祚。

见到大哥又露出这股迷之自信,刘承敏也放心的点点头,不再担忧朝鲜军之事。

总之。

彭大海驻守盖州,李胜虎驻守营口,张薄驻守岫岩。

那么将会对蛮族造成致命一击。

但是自己这回攻打北镇中,父皇把两黄旗交给了他统领。

万事皆休。

皇台吉想到了此点,代善也想到了此点。

所以。

金江节度使收复失地,在朝廷看来又是一个辽东节度府。

这三部义军日子不会好过。

一路上他就惊疑不定,以父汗的威望,如何会让大军沦为溃败的局势?

就算父汗无法取胜,也没道理溃败。

唐清安不想继续冒险,去赌那一半一半的几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