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换子(1/2)
第221章 换子
“金江节度使,要一路打穿复州,盖州,威胁到海州,才能逼回围困北镇的皇台吉大军。
海州是蛮族大军的物资聚集地,因此蛮族是绝对不敢有失的。
而为了让皇台吉顺利夺下北镇,蛮族老奴亲自做守海州,现在亲率军队到盖州。
金江镇大军在榆林铺,两地大军行军相隔只要半日。”
文华殿里,左军都督大司马,详细的介绍目前最新的形势,辽东军卫规制于左军都督府。
太上皇,皇上都在文华殿。
还有内阁阁老,兵部尚书等。
“根据金江节度使所言,我部有兵力十二万,蛮族兵力有五万余,如果北镇十一万蛮兵不回撤,那么金江镇就有获胜的希望。
如果围困北镇的皇台吉率领十一万大军回撤,那么北镇就解围了,而金江节度使会提前撤军。”
听到大司马这番话,年轻的皇帝忍不住性子,立马追问起来。
大到兵器,兵甲,军马,骡驴,火器,火药,铅子,布匹云云,小到箩筐,簸箕,铁锹之类。
为什么要跟皇台吉铺路呢。
唐清安就豁然开朗。
这七万兵不同于金州的供应,朝廷这些年都是足额的供应,去年才开始力有未逮。
唐清安想的是,老奴今年的做法有些古怪。
听到将军的话,众将不明其意。
三个月来,运送了各类百万石物资。
唐清安看到骑兵带回来的军情,向各将笑道。
每次他都没有轻视这名年轻的唐将军。
朝廷又怒又忧。
果然。
锦州按兵不动,他们也不敢过分催促锦州。
辽东那边又是谁帮忙的呢?或者说放任的呢。
随着捷报而来的,就是金江节度使向朝廷索要的物资名单。
和前番痛骂的桀骜不驯,狂傲之人,仿佛就这么失去了记忆一般。
有说法是因为攻打广宁受伤,郁郁而终。
既然如此。
几年下来,至少在汉城里,他的王旨还是管用的。
“让水师进入三岔河,去骚扰海州的粮道,我倒要看看老奴还坐不坐得住。”
这般下来,对金江军极为有优势。
唐清安出海五年以来,从来没有这么富裕过。
两万兵,是能决定战场胜负的重要因素。
连他都担忧金江军的战斗力,因此老奴不敢行险事,自己才五万兵。
这个主意不错,逼着老奴来打他们。
不但把原来该供应北镇的物资全部调去了金州,反正现在也运送不进去北镇。
盖州和海州两城的中间就是营口。
京城里。
三个月前北镇被围。
可是主动出击野战,战斗力反而会下滑。
不但理解了老奴为何要亲守海州,又明白了老奴对于和金江军决战没有信心,却不改变主意的原因。
唐清安笑道。
和将领们的心思不同,他想的是老奴的年龄。
登莱原来要运送北镇的物资,都发往到了金州的旅顺,可金州总兵仍然一动不动。
趁你病要你命。
“皇台吉并没有放弃围攻北镇。”
“把水师派出去。”
他要用五万兵,重创金江军。
各营从游击转为大兵团配合作战,终归缺了些经验与火候,布置阵地防守倒是无碍。
老奴犹豫了。
金江军的将领们,纷纷商量着目前的形势。
太上皇眼睛微闭,却把大司马和皇帝的神色都看在眼里,内心冷笑一声。
谁能想到呢。
“看样子,老奴对我们有了畏惧啊。”
怒的是金江节度使胃口太大,忧的是对于蛮族老奴的战事。
北镇有七万兵。
因此希望都落在了金州上。
老奴有五万余军,如果趁这个时机来打他,胜负难料。
放在任何时期,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功绩。
坚守一个月都不成问题。
盖州城。
这回他只有五万余兵,其中还有两万余蒙古兵和汉人降兵。
最近十数年来,野战从来没输过。
有说法是因为没有打下广宁,作为战无不胜的老将,败在了一个年轻人手中,郁郁而终。
金江军水师侵犯海州。
在京城勋贵和一些御史的谏言中,终于颁布了金州总兵,提拔他为节度使,赐尚方宝剑,建立金江镇。
听到皇台吉并没有撤兵的消息,皇帝的脸上,露出了担忧。
海州可是只有五千兵。
同时还有这些年来,金州士兵的抚恤,希望朝廷能一次补发完,提高军队的士气。
无论如何,朝廷只能咬着牙给。
说来说去,按照他原来的计划,他少了将近两万兵。
这些说法都先不提。
金江镇节度使率领大军动了,捷报源源不断的传到朝廷。
如果金江镇节度使兵败,不光是唐清安的实力受损,他的地位也将受到动摇。
不同于京城的百姓。
当林忠的侄子林之远,还有他任命的朝鲜统帅权申旭,源源不断传捷报回来、
大大小小城镇兵堡上百座。
但是不论如何,北镇的供应,是远超于对金州的供应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