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五年平辽(1/2)

第209章 五年平辽

“金州官员的奏疏,诸卿如何看。”

文华殿。

太上皇皮枯瘦骨,却目光炯炯有神,看向内阁的阁老们,不光是阁老,还有其余的重臣。

大周承袭大明,天下卫规制于五军都督府,五府都督府的督都,都有权贵充任。

太上皇虽然不顾大局,但是有睿智。

早年勤政过些年,以五军都督府文官大司马负责具体事宜,导致勋贵武将都督,佥事如今成为了虚职。

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也能是位明主。

可惜。

皇帝当的时间长了,大多数都不好。

有的国家底子厚,还能经得起糙,大周全盘接了大明,又没有大的改革。

由江南各地的商人,利用贸易的利润,诱惑他们运粮到金州。

刘一儒,璠皓都没有出声。

但是辽东关外的蒙古各部,还是仍然被蛮族收服。

“否了吧,我估摸着金州的唐清安的奏疏,不日又要到,我也不用看,也直接否了吧。

刘一儒和璠皓,两个人不敢怠慢,第一时间送去了圣人处。

金州募兵十万,锦州北镇军兵十五万,再督朝鲜出兵五到八万,朝廷援兵数万。

至于能不能真的五年平辽,唐清安当然不敢做出保证,他是往这方面计划的。

根据他的探知,蛮族在治下,从昌图开原开始,一路到复州,逐村逐户,不放过一处。

如果是旁人提出五年平辽,众人虽然欢喜,却又会担忧,再来一场战败,朝廷再也无兵可抗。

所以他竟然提出了五年平辽,哪怕对武夫最有戒心的刘一儒,也信心足了起来。

大概率。

借鉴历史,明年后金会进攻宁远城。

这一回,自己能不能救北镇。

清查辽民粮食,并下令屠杀“无粮之人。

这个决定不好下。

金州民生朝廷接应不了,同样也不会希望金州能把民生管好,因此金州才会需要内地的接济。

听到将军的话,谢友成笑了起来。

听到将军的话,谢友成内心认可。

“如果我告诉朝廷,蛮族今年可能会对北镇动手,你说朝廷会这么想?”

“朝廷大概会想,金州总兵野心滋生,为了互市之事,竟然谎报军情威胁朝廷。

相信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包括蛮族。

听到这话,谢友成忍不住叹了口气。

朝廷连金州兵饷都无力供应,如何会同意接济辽民,陕西民乱四起,不也照样无视么。

如果没有前面的几个字,阁老们大概都不会看后面的内容。

北镇相对于他,就是软柿子。

朝廷直接拒绝了金州官员,祈求朝廷救治辽民的奏疏,和历史一般无二。

“就怕蛮族有了些许余力,会主动求战。”

不然只要内地一断供,则金州自溃。

两人是老奴最得力的儿子。

金州官员如何会不懂其意,而之所以又老调重弹,无非是旧有的套路,官场的手段罢了。

他要是能把辽东为朕平了,这才是正经。”

“是啊,我军军备未齐,粮草不济,为了救援北镇需要事先之储备,才能及时云集大军出动。

没几日。

谢友成是通过军事上分析出来的。

却把皇台吉调去了西边。

可以说。

而偏是金州总兵之言。

“五年平辽。”

唐清安叹了一声。

四方合计四十万兵,分东西两路,史经略居中指挥,辽东节度使李达祖作西路帅,金州总兵唐清安作东路帅。

对于金州来说,则又会加剧开支。

扔出重要的奏疏之前,先用大致会被否掉的奏疏探路。

“唉。”

第一件事否了,第二件事就不好轻易否了。

随着金州,长白山东岸,镇江的光复,需要面对的不光是蛮族,还需要面对朝廷。

众臣纷纷笑起。

这是朝廷防备的一种手段,以太上皇之精明,不会看不到这点。

秋收前屠杀了无粮之人,不但让蛮族境内的局势获得稳定,且秋收后能获得更多的积蓄。

此人出海以来,对蛮族要么不战,战则必胜。

看着谢友成带回来的蛮族的军事行动,唐清安皱起了眉头。

他有两个熟人在沈阳里,成为了蛮族的官。

好好的武将不用心战事,倒是把你们文官的套路学到了,岂不是放弃自己的长处学自己的短处。

陈策原是辽东都司关照自己的长辈,和自己的舅舅乌进孝是老相识,承蒙他的关照,自己初期才一帆风顺。

辽西堡垒修了无数,就是至今没有收复过一寸失地。

可以看做是后金老奴为皇台吉铺路。

唐清安倒是没有着急把自己的奏疏发出去,而是看着谢友成送来的情报。

只要朝廷对金州供应军饷齐备,军器充足,军士日夜操练,以养足战力。

在历史上,皇台吉经常派出去独自负责东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