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困顿(1/2)

第191章 困顿

金州年初的时候,九大正兵营,合计两万七千人。

其中大数为入营一两年的兵。

有老兵带着,参加过战争,又活了下来,比起大周境内参加过战争的老兵都消耗一空,当然算得上精兵。

今年过了大半。

年初这两万七千人,散成游击队,截止到上个月,伤亡高达九千余人。

其中死亡三千余人,因伤残退伍高达四千人。

也就是说,这些至少都是两年的兵,剩下不足两万人。

收到这份汇报后,唐清安坐不住了。

带领亲卫营,先去了二弟刘承敏的营地。

刘承敏负责辽左南部,背靠金州,游击区最小,因此伤亡也是最小的。

因为铁甲最难制造,费工费料,因此如今的金州军,镇江军,年初开始,全部改用甲。

就是把铁片钉在厚衣服里面。

两国的国力才是关键。

不可计数的一处处的小胜,然后迎来大胜,压垮对方。

还有鸟铳,火药,铅子,兵甲,长枪,长刀等各式军器,全部合计下来,一个月也只能装备一个小营。

人要有自知之明。

“大哥,其实两军对垒,靠的不是将领的才能。”

唐清安比朱秀更懂。

就是历史上最高级的组织,也是经历了十几年的抗战,才锻造出了钢铁般的队伍。

游击游击。

“唉。”

朱秀坚定的说道。

现在蛮族放弃了沿海地区,甚至山区都半放弃了,虽然失去了大量的土地,但是却更加的稳固,有种失地存蛮人的意思。

“你还坚持得住吗?”

各地后勤压力极大。

优秀的将领,可以把军力发挥到极限,庸才的将领,反而把军力指挥的下滑。

“将军要战,战则必胜,死战不退。”

我光复的长白山东岸,以及现在的辽左中部,原来都是地贫人稀的地方。

唐清安听到二弟的话,没有反驳他。

虽然从各地招募了两千余工匠,可是民匠占了一半,船匠占了三成,军匠只不足两成。

当然,现在的游击队,到底战斗力如何,谁也不知道,因为目前并没有硬碰硬的组织过战争。

哪怕周军指挥连番失利,哪怕落得了大败,但是靠着精锐的军士们,仍然给了蛮族极大的伤亡。

朱秀的防区最大,又没有金州和镇江的倚靠,可以说形势最艰难,伤亡最惨重。

所以听到将军的问话,刘承敏猜测,是不是大哥的后勤无法维系,因此才想要和蛮族决战。

好多船底都开始腐烂,哪怕船厂多次维修维护,也开始有了船被淘汰。

以弱击强,不光是流蛮族的血,同样也在流自身的血。

他是方面大将,当然知道后勤的困顿。

说起来简单,但是当数量要求多了,同样也是供应不上的。

选择靠实力碾压对手,例如他出海以来,靠着漫长的海岸线,以绝对优势对付蛮族的弱点。

你这人勇猛,那伍长,队长就针对你。

真正起绝对作用的,是兵,是伍长,队长。

大周最政治清明的年份,整个国内一年也才制造各色盔甲一万副,马步刀两万把,弓三万五千张,矢一百七十二万支……

指挥一万人的战争,和统帅十万人的战争不是一回事。

唐清安同样问道朱秀。

唐清安点点头。

十万精兵,说起来好听,哪里又真是如此,和古人一般吹嘘罢了。

游击战也是因为有百姓们的支持,靠着游击方略,才让蛮族疲于奔波,无法对抗。

“大哥,为了这虚名,不值当。”

自己虽然是武将,也同样担忧至极。

虽然如此艰难。

唐清安听了刘承敏的话,叹了口气。

朱秀听着将军的话,眉头皱起。

“蛮族搜刮辽左,元气恢复的极快,我收拢辽民,现在粮食缺口越来越大,此其一也。

但是不管如何却改变不了军力的本质。

而兵甲武器不足一半者,高达九十营。

游击区取消了,说明已经消灭了蛮族的城池,说明游击队的实力发生了变化,强过了蛮族。

铁匠锤造一片铁片都多难多费时间且不提,制造衣,在把铁片打铆钉,把甲片钉在布面上。

朱秀的营地在庄河沿海一带,布置的严密。

兵甲武器达一半者,也才五十营。

战场上形势千变万化,需要前线的士兵,在伍长,队长,或者哨官的带领下,争锋相对的应对。

伱这里颓势,伍长,队长就猛攻这里。

也知道将军对粮食的缺口,指望着大海。

“以现在的军力,不提粮草各事,只论两军对垒,如果与蛮族决战,能不能获胜?”

从二弟这里没有得到保证,唐清安去了朱秀的防区。

一万艘渔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