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议事(2/2)

冯胜之反驳道。

“以总兵府之名义,昭告金州,镇江各地上下军士,百姓,勒紧裤腰带,齐心协力渡难关。”

现在他真的不适合再威胁朝廷索要物资。

可以看做是金州急缺物资,也可以看做是金州将军跋扈。

连几万精兵的战事都威胁不到朝廷,冯兄难道认为朝廷会在乎百姓们吗?

如果朝廷真会在乎百姓,又如何会有辽东今日之局面呢?”

唐清安站了起来。

前番将军以战事威胁朝廷,才调集了些许物资到登莱,转运到金州,杯水车薪罢了。

因为现在金州和朝廷翻脸,绝对不是时机,也对不起奋战的辽民和军士们。

“试一试,试一试。”

冯胜之第一句话回复顾应时,第二句话则看向将军,露出恳求的目光。

金州将军向朝廷索要物资。

不提各处的守军,光前番游击队合起来的士兵数就近十万。

而这其中的利润,如果全部用来养军也不是唐清安所愿。

顾应时大笑了起来。

这些商贾对于金州新戏只觉得无聊,无趣,虚假。

在座的文武官员,有一半以上都起了别样的心思,还有部分则在观望。

看到了冯胜之的目光,唐清安啊明白了。

院子里任何轻微的动静都会惊醒三爷,然后再也无法入眠。

的确。

众人紧紧的盯着将军,等待将军的主意。

刘承敏,朱秀,武震孟三大将也赞成了李成贤的意见。

难为三弟了。

赵缑用虽然被挂起来了,但是作为官级第二的武将,他有资格参加这次的会议。

赵缑用笑了笑。

冯胜之不同意将军有这种野心。

在座来自辽东各地的生员们,辽民们,军户们,不管前半生是什么的经历。

冯胜之的意愿更加的强烈。

粮饷,军饷,这几年内都无法按照原先的定额那发,不愿裁军的就只能减半,不同意的那就接受裁军。”

只有朱秀,负责东海沿岸,他的区域是最大,同时也是游击队最多,扩充的最多。

因为他前番没有顺从忠顺王之意,反对朝鲜新国主登位。

需要番一倍多。

现在开始大战胶着的重要关键时刻。

唐清安走到窗前,看到窗外秦可卿命人种下的树木,让将军府不在过于肃杀。

因为他没有旗帜鲜明的支持太上皇。

众人恍然。

亲自来了辽东的人都不信,将军写奏疏去朝廷,朝廷能信吗?只会认为将军为了索要物资而编造谎言。

朝廷物资,加上朝鲜的物资,养活大军。

“请你拿出一个解决方法。”

不过去年虽然告知了王丰肃济州岛开关之事,但是这来回的时间,以及双方的试探,最后要达成的默契。

而解决了金州的粮食的难题,才能让辽民和军士们不至于白白的牺牲。

顾应时看向冯胜之。

“就算如此,也不能放手给游击队肆意扩充,一则良莠不济,二则无规矩。”

皇上。

都需要时日,不是言行所能决定的。

包括西班牙的大帆船路线。

如何度过眼前这个难关。

“以我之名义,去朝鲜发文,再次借粮借豆,告诉朝鲜国主,此次不得拒绝。”

辽东正营营兵,每月月饷一两五钱,每月月饷米五斗,一年下来就是十八两银子,六石粮食。

“这主意不错。”

众人都看向了他,他从负责朝鲜各岛后,虽然将军给了他很大的自主权,但是毕竟离开了金州。

武将们不敢插手,其余的官员也不敢插手。

如果不是四大家族的维护,以及三弟在京城奋力的奔走,拉拢了一些御史。

善待都来不及,如何敢还欠军饷?

其余军方的将领,也同意李成贤的意见。

“我建议告知前番将士,既然不愿意裁军,但是后方的确供应不起,可以大大方方的告诉他们。

“以金州军,镇江军的名义,严厉督促朝廷,是否全然不顾辽左战事之危。”

这都是算好了的总账。

两大巨头针锋相对。

“哈哈哈。”

李成贤突然笑道。

“跟前方军士打欠条。”

“用军功战绩来说话,该提拔的提拔,该斥责的斥责,老子……我就不信了,谁敢违背军令不成。”

武震孟半年来压力巨大,习惯了爆出口,一时间差点脱口而出,立马改了回来。

“游击队不同以往,只用战绩来评价的话,有失偏颇,应该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

众人你一言我一样,纷纷定下了调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