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太上皇昏庸(2/2)
萨尔浒之战,不光是打没了十几万精兵的问题,这从全国各地调来的精兵,导致了大周国内各处野战军的战斗力直线下滑。
面对金州的求援,朝廷无兵可派。
玄真观。
把形势讲了各通透,曾省行继续说道。
他虽然压下了金州将军的功劳,并不是对金州将军有看法,反而是出于一片公心,实则有维护之意。
皇上毕恭毕敬的回答道。
只是此人窜起来太快,我们还没有和他打过交代,虽然贾府是他的恩主,安稳起见,我们需要好好的笼络一番才是。”
金州将军的求援信送到了内阁,这些时日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金州能不能守住。
要知道前番老奴二十万大军进攻辽西,北镇失去了大片土地,且损兵折将。
金州去年北上打海州,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绝对优势打出来的胜仗。
太上皇。
现在北静郡王这么一闹,却坐实了他打压金州将军的意思,显得自己成了坏人了。
太上皇慢条斯理的说道。
“我要见太上皇,请他收回成命。”
这篇奏疏闹得轰轰烈烈,连经常国子监的学生都开始大骂起来,把唐清安比作岳飞,朝堂诸公比成秦桧。
“北镇还有多少兵力?”
几十年前抗倭,十几年前平土司之乱等等,国内的军队战斗力并不低。
金州本来就孤悬海外,唐副总兵独领金州,有其实却无其名。
金州副总兵成为了总兵。
“我已经让王妃去了贾府,贾府的三小姐已经和此人定了亲。”
就像辽西,有个辽东节度使,然后有个辽东经略,这才是治国之策。如今金州才新收复,孤悬海外,用前番御史的奏疏的理由,不赏不封才是上策。
如此这般,谁也不敢在唐清安之事上纠缠,怕引火上身。
忠顺王,史鼎,刘一儒都沉着脸,脸色十分的难看。
“北静郡王是何意?安敢如此焉。”
刘一儒一言不发。
贾敬已然认定,太上皇才是如今大周最大的毒瘤,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
“金州将军虽然年轻,但是出海以来无一败仗,如今治下军士五万,水师八千,史鼐就算心向那人,也不是那么好应对金州的。
朝廷上下一心,全力支持辽东消除蛮族大患,然后才是赐名金州将军,同时分其权的时机。
军队打的胜仗越多,就会翻倍的精锐。
如今此人在金州名实俱全,再无制衡,实乃谬策。
北镇李达祖收到朝廷的急令,顿时感到为难。
陈德言笑道。
唯一可忧的就是史鼐,辽东精兵远超关内,我担心金州将军年轻,不是对手制衡不了对方。”
他又如何不知北镇军队战斗力下滑的厉害。
而太上皇,谁也猜不到他如今对权势还像不像当年的那个地步,宁远烂在手里也不愿让人。
一时间,这阁臣的名声坏的一塌糊涂,被人认为是大奸臣。
水溶点点头。
且不提王妃去贾府见探春,没几日,朝堂里就开始有人为金州将军抱屈。
贾敬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此人混账至极。”
水溶这才笑道,“如此辛苦先生了。”
“京营以前归贾府掌控,后来交给王子腾,现在落回太上皇手里,辽东方面,就算史鼐心向那人,但是辽东还有节度使,还有金州可以制衡。
真的昏庸吗?
太上皇当政几十年,如何又不懂,不过新皇地位越发的稳固,权利越发的大了。
一年里也才新凑了三万兵,全部是辽兵,可见大周如今的难处。
一股埋怨之心升起。
北静郡王担忧道。
太上皇擅权,爱权,重权。
“混账。”
又不敢不尊,只能派了军队去试探一番,果不其然,吃了败仗灰溜溜的回来了。
“新兵太多,畏惧大于军纪,连城墙都没有摸到,徒留了伤亡空手而归。”
忠顺王现在精力主要在陕西山西,而那里有王子腾可以制衡,金陵是贾府为首四大家族的根基之地,南方离京师太远,也不用顾虑。”
殿内,皇上大发雷霆。
萨尔浒损失了十几万精兵,来自于全国各地,沈辽之役又损失了十几万兵,其中辽兵占了一半。
昏庸至极。
“所以王爷只要利用好第一个优势,他的那些势力就对王爷造不成威胁。”
“王子腾是九省统制,关系且深,所以我不担心忠顺王,金陵的确重要,但是核心是贾府,我会好好的拉拢贾府。
果不其然。
金州并没有等来援兵。
唐清安站在城墙上,看向新金的方向,那里已经被蛮族围了。
第三更不用等了,瞌睡它来了,明天白天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