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汉江上的船(1/2)
第119章 汉江上的船
现在唐清安有些为难。
他如今有金州兵五万,水师八千,实力远远不是毛文龙能比的,又有红夷大炮。
那么金州和镇江两个选择,到底要不要守镇江?
又或者大军在镇江,老奴万一进攻金州怎么办?
五万人守金州,唐清安真不惧老奴,而现在金州城守军才七千人,加上后方援军五千人,合起来也才一万出头。
历史上袁崇焕带领一两万人守宁远,同样的有红夷大炮,但却只有十一门,还要分到四处。
金州两面是海,一堵城墙就隔绝了外敌,只需要守一面,上面布了三十门红夷大炮,其余弗朗机各种火器不论。
宁远城是辽西地利最险要的地方之一,但是对比其如今的金州,那又是远远不能比的。
所以金州城一万余兵,加上三十门红夷大炮,按照历史来说,是足以守住的。
但是唐清安不敢赌,赌输了的后果太严重。
“将军舍不得这里的肥沃土地。”
因此三十万的数字,只会多不会少。
金州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辽左北部远比辽左南部辽阔,是三倍有余,躲入深山老林的辽民不知多少。
后金入关后,封锁了辽东,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笔墨,没有记载辽民迁移入关的信息。
“呜——”
后来皇太极建立汉八旗,主力也是东江镇的孔有德,耿仲明带来的一万三千八百人。
这个地带占了整个辽左人口,田亩的六成以上。
“金州是不能失的。”
“我一片公心,这一年多里,所做之事都是为了救治辽民,虽然多有违制之举,也是无可奈何。”
甲板上,一队盔甲鲜明精兵,分两旁列队而立,然后穿着锁子甲的将领,拱卫着一名金光闪闪的大将。
而历史上,逃难进入朝鲜后,归到东江镇治下的辽民高达百万。
尚可喜部的五千五百人,沈志祥部的两万余人,加上原来的老汉军,即李永芳这等,还有后来祖大寿之流。
赵缑用闻言当即停下脚步,转身等待将军的吩咐。
内心没有欣喜,只觉得扑面而来的压力,两万兵守镇江,如果蛮族来攻镇江,这将是一番血战。
这才是他要带上赵缑用的原因。
东北后世有三大平原,其中三江平原在奴儿干司,地广人稀还未开发出来。
为什么历史上的皇太极要阻止满人屠杀汉人?因为再杀下去就杀绝了,没人跟他们种地。
原来在海州所获得的的盔甲不可计数,都是原来大明在辽沈储备,被老奴获得,最后重新回到了唐清安手里。
毛文龙退至了朝鲜的皮岛,蛮族以镇江堡为门户,隔绝朝鲜和辽左,可见想要逃入朝鲜有多么的艰难。
“知我者先生也。”
唐清安最后招来了陈凯武,交代一番后,没几日就领着万兵离开了镇江堡。
辽左西部从开原,铁岭开始,一直到金州,属于辽河平原。因为这个地利,才设立了众多的屯卫,是辽左其他地方不能比的。
船上的号角声响起。
赵缑用摇了摇头,不准备再问了。
要知道历来大规模的迁移百姓,都会有记载,包括迁移了多少户多少人,而辽民却没有记载,原因不言而喻。
唐清安终于找来了赵缑用。
号令声或长或短,五颜六色的旗帜在船头,或扬或降下,战船娴熟的让开一条航道。
至于以后。
将军……到底救下了辽人无数。
如果老奴选择攻打镇江,自己可能没有以后了。
所以唐清安不管如今收留多少的辽民,在原来的时空都早已成了枯骨。
“蛮族如果来攻镇江,将军收到消息,请尽快驰援。”
赵缑用离开时,终于忍不住回头,看向这般年轻的将军,如果十年后,辽东还属于朝廷吗?
“赵参将,保重。”
谢友成笑道。
一套金漆山文甲,唐清安第一次穿戴的这么整齐。
以这些汉人降将降兵为主建立的汉八旗,而不是从辽民中征召的,辽民哪里还有人呢。
作为老将,驻守一方多年,将军这些时日愁眉不展,人们都说将军是担心守不住镇江。
日本也开始了海禁,目前还刚开始,以后会越来越严厉。
谢友成认真说道。
码头上,朝鲜文官武将暗道一声。
这般不要命的逃难,就是因为老奴在辽东的绝杀令,逃还有一线生机,不逃只能等死。
“将军勿忧,两万兵守镇江,就算老奴来攻,唯有死战矣。”
“呜——”
因此这两大平原虽然在他们之手,却没有成为沃土。
“将军,你……算了。”
如今除了金州,其余都落入了蛮族手中。
“将军保重。”
在贯穿辽左的长白山脉里,镇江堡到金州,辽左东部狭长沿海的一带,也算的上一片平原。
他没有将军眼光超出寻常的本事,不然也不会当了一次降将,但他终归也是辽人。
如果开发好了,田亩也能占到辽左的一成。
虽然大小长山岛的渔船,每日都有渔船下水,渔获的产量每天都在增加,也无法解决这个缺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