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洞房(1/2)

第107章 洞房

有些战场上受伤导致残疾的老兵,从营中退伍,被他们的将领举荐,到了总兵府做些杂事。

突然涌出来这些人,在门前洒水,清扫街道的时候,路过的人好奇,问起才得知,将军竟然要娶亲了。

金州城里,隆重且低调。

这个时候,唐清安却去了盐场。

金州目前严管,民生物资都被直接控制,施行配给制度,不但异于关内,同样也异于辽东。

这是不合理的,也无法长期的保持下去,金州的行政能力,也跟不上这种形式。

百姓熬过了最煎熬的时候,会希望过更好的日子,希望手里的钱越来越多,这是人性,不论古今。

唐清安计划三年后,在金州内逐步的放开管制,然后根据功绩,施行配田政策。

不过这件事还不能做,时机不对。

所以他的大婚,他不但没有留在总兵府,而是带着官员巡视矿山和盐场。

两万余斤盐,需要修建一百多口锅墩。

腌制十斤鱼需要三到四两的盐,三万斤鱼就是一万斤盐。

唐清安早已出门,穿着新郎官服,胸戴大红,笑盈盈的被众亲卫拱卫而出。

又像是他,又好像有点变了,心里一时间拿不准,到底还是不是那个人。

而辽东上下都是军民,没有民户,更没有灶户。

吹拉弹唱,一路到了总兵府,总兵府门前才有了气象。

将军一样以身作则。

先是看到了被惊醒的,一脸睡意的丫头,才转过头,又看到了一双大大的眼睛,一眨也不眨的看着他。

年初光复金州,此地的盐场还没有恢复过来,旅顺兵备道佥事顾应时,跟在唐清安身后,向他介绍这里的情景。

对方肩膀微微颤抖,可见对方十分的紧张。

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非金属矿,各色的石头倒是不少。

冯胜之对朝廷的规定,到底心中有很多顾忌,而顾应时却是个胆大的。

而维持一百多口炖锅不停的燃烧,需要多少木材柴炭,更是个大数字。

满街道张灯结彩,本来有官员想要从码头一路布置过来,被唐清安否决了。

前者朝廷不容易控制,所以禁止使用,后者朝廷容易控制,所以哪怕知道此物落后,还是照常使用。

晴雯说道,见金钏儿不以为意,然后去悄悄的问秦可卿,肚子饿不饿。

如今终于到了金州,连话也不说了,只安静的坐在轿里。

看的人瘆得慌,这丫头以前不这么看人啊。

后来此地成为了军事要塞,才停止了采金活动。

索性原来盐场设立的位置,就是为了方便获得燃料而选择的地方。

而铁盘产量低,烧起来也不容易,灶户每年的任务都来不及,哪里还能偷偷藏盐。”

而辽东的几处盐场,同样如此,由卫所管理,所获利润留在当地改为军饷之用。

进了城,百姓越来越多,声音也越加吵杂起来。

一直到新中国那几年,国家贫穷地方上疏中央,要求开采金矿,不过国家考虑此地为拱卫京门的战略要地,所以否决了。

再加上其余之消耗,金州目前一日要产两万余斤盐才算饱和。

此地目前的短板是缺金属矿。

因为生产力低下,导致盐含量杂,每个时代人体所需也不一样。

听完顾应时的解释,唐清安懂了。

而这还不算有了富裕的盐,大小长白山的渔场可以捕捞更多的鱼等等。

“我已经开始安排组织原来此地的灶户,且重新招募一些人手,就看将军是准备用原来的盘铁,还是新物件锅墩。”

一口锅,一年就能烧出价值一千二百两白银的海盐。

一众礼毕。

以此告诫金州官员武将,和更多的百姓,艰苦朴素之风,会继续持续下去,每个人都不能改变。

秦可卿又如何听得进去呢。

虽然也有一些铁矿,但是产量并不大,连百姓之用的不足,如今又要修建锅墩。

“朝廷严令,不准使用锅墩。”

“有何区别?”

后世现代,国家标准是人均7克每天,不过有地方口味偏重的,消耗的也高。

在后世,金州的行政中心在南部,就是后来著名鼎鼎的大连,可见此地物产之丰。

“不是兵,是将。”

一口锅墩日夜烧两千两百斤海水,才可得两百斤盐。

更重要的是老铁山里有金矿。

唐清安听到顾应时话有深意,引起了他的好奇。

要是烧个一千口锅,先不谈燃料,人工等等,朝廷就要先来找唐清安的麻烦了。

很多鱼不易存活,加上气候,很容易腐烂,需要大量的盐制成鲜鱼干。

之所以先去盐场,因为盐场很重要,需要尽快的恢复生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