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好孬之变(2/2)
而不管是哪一次的迁移,对老百姓来说都是苦难。
唐清安叹了口气,内心说不出的滋味。
负责此地的卫佥事,看到李成贤的动作,一脸的忐忑,内心揪起。
“自己保重吧。”
一个孩子实在挑不动了,放下了扁担哇哇的哭。
“唉。”
从光复金州时的人均七八亩田,下滑到人均三亩,而且涌入的人口还在增多。
这等士气需要好好利用,而不是一味的打压。
李成贤拉着那人到田垄上,随手指了指几处,皆是如此。
万三忍着屁股上的伤疤,被人搀扶着出去,果然见到千总一副怒容。
“既然将军不愿留我效命,何不放我回山东?”
领着官员视察了田野,人群中的李成贤突然离开,下了田地中摸索了一阵。
不等唐清安派人去调查,李伯升主动赶回了金州城,向将军汇报。
虽然日子过的不如民户,但总归和军制接触,知道军令森严,不可轻违。
汉人经历过两次超大规模的迁移。
那人无法辩解。
说来说去不过是主将的能力不行,又不只是李伯升手下才有这些人,而他处却闹得最多。
“我回来后,公房里积压的文书,关于你处就有三份,皆是如此,之前为何不管?一定要等我回来?”
更甚至两人均一田都有可能。
“军中调来了两百新兵,都报复心之甚,的确不好管,属下早就严令了几次,却仍然有人敢违背。
第一次是在五胡乱华时期,超过两百万人口迁移,彻底开发了江南,不光令江南有了富裕的基础,也保留了汉人之火种。
解决的办法无非是开源节流。
军户又强于民户的一点,就是如此。
虽然蜀黍抗旱,需要的水分远少于小麦水稻等产物,甚至比玉米都要少。
前文说过,辽东军户过的很苦,连内地的佃户都不如,军户且不是士兵。
“哇。”
这个机制肯定是不好的,但又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只不过没人敢违令。
李伯升是金州的将领,属于主动反正的将领,对朝廷的忠心是有的,而且也能打仗。
众人本来都互不相识,原是辽左各处的军户。
“罢了他的官,贬为民,并且下文给金州各地,以儆尤效。”
“你妈的还笑。”
小黑山一带,是复州和金州的前线,双方都派了重兵把守,负责此地的将领是千总李伯升。
但是比起现在的金州,一样不是容易之事。
金州已经彻底清田,全部转为军田,田产所出都要交公,只跟百姓留下口粮,保证不饿死人。
唐清安了然。
对比这些,辽左人口南下的迁移,以致于金州突破二十万人口,论规模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自己到底要见见这等人,虽然募了这么多人,自己并没有真正走入这些人心中。
开源靠军士,节流靠官员。
听完后,唐清安恍然,脸色也难看起来。
这是跟老天争命。
“是了是了,千总对我们还是不错的,到底也是有心维护我们,像其他各处,有敢犯军令的,可不是你这般打些军棍了事。”
军帐里。
如此这般,却伤亡了一大半,只剩余十几人逃了回来。
只不过金州收复日短,且以前的田亩并没有开垦这么多,不像现在哪怕是沙地也利用了起来。
李成贤拔起一颗苗子,冷着脸上了田垄。
开源就是获得更多的土地,节流就是让每亩土地都要高产。
“万三,你他娘的跟老子出来。”
无数次的带着人巡视田野,是彰显对农事的重视,让人不得轻慢。
任何事物有好处也有坏处,这些新募兵虽然敢和蛮族拼杀,却因为复仇心之强,敢做出违背军令的行动。
“填一份空札给他。”
田垄上,百姓们挑着担子,正为田地里浇水。
身后的大人稳稳的挑着肩膀上的担子,还顺便踢了一脚那孩儿,那一脚可不轻。
内心盘算了家里婆娘小子,算清楚人头之后,竟然露出了笑容,自己倒是够本了。
李伯升解释完,说自己回去后,就会严惩这些人。
千总真的还挺够意思的,他们也不想千总为难,只能对万三如此说道。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就看如何处理。
李伯升一鞭子下去,万三痛呼一声,捂着脸埋怨。
“头,你杀我不恨你,你难道不晓得我怕疼,何苦还要让我受这个苦处。”
李伯升鞭子挥不下去了,扔到地上恨恨地说道。
“把你的伶牙俐齿,拿去跟将军说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