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被兴趣班支配的痛苦(2/2)
秦桧也急忙道:“中书省中便有诸多饱学之士、政务娴熟之辈,这些人同样可以充任日讲官。”
大家一看秦桧都开始了,也纷纷不客气了。
“秦相此言差矣。”
王莽中气十足的道:“经筵讲的从来都是圣人经义,可并非案牍政令,陛下要听的是渔人之艺,也非求篓中之鱼!”
“礼部虽少有精通案牍的官员,但却都通典籍,熟知经义,此方为增益圣学圣德之道!”
秦桧脸色微微一黑,还不待他说什么,后面的其他官员也纷纷跟上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今我大乾内忧外患不断,各地烽烟频频,人主既学经义典籍,也要通行军布阵才是!”
兵部左侍郎裴寂也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道:“这日讲官也要从兵部中简拔几名才是!”
国之大事就是祭祀和打仗是吧?还就让你们兵部和礼部包圆了?
日讲官一共才六个,你张口就要“几个”?
他们这样别的衙门自然不干。
“吏部为司掌百官之地,陛下总决天下官员任调升降,此乃头等大事……”
“陛下要明断天下万事,我大理寺中就有不少精通此类的官员,出身清白,可任日讲……”
六部、五寺……只要有资格的,几乎都跑出来凑热闹。
只剩下几个特别尴尬的衙门杵在原地,一动不动。比如说光禄寺,总不能说陛下,我教你炒俩菜吧,或者工部也不能说:陛下,我们会修宫殿、修城墙、修大堤……甚至连修茅厕都会,你就说你想学哪个吧?
下面的大臣们一个个争着抢着瓜分胜利果实,说的非常欢实。
但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李乾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个也要学那个也要学,把他一个人劈成十份都不见得够用。
这一刻李乾又回想到了前世被那些兴趣班支配的恐惧。
不过眼下这些大臣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要失望了。
在李乾的打算中,他还是会把经筵主要交给翰林院来主持,就算其他衙门可以在其中安插人手,也是以翰林院为主。
原因很简单,翰林院的官员们有一大特点,品级低。
有皇帝让他们主持经筵,他们他们就能借此接近权力中心,获得其他官员的重视和巴结。
但要是有朝一日,皇帝不让他们主持经筵了,他们就会渐渐掉落云端,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官员们不会对他们权力的来源负责,而是会对能决定他们权利的人负责。
数十上百年前,风光无限时的翰林们在皇帝面前可能还会抖上几抖,但有了如今这段沉沦期,想必他们的态度肯定会放尊重些。
而且翰林院的官员是出了名的清贫,没油水,只要李乾不给他们做日讲官了,这些人就只能回去,要么辛辛苦苦地修一辈子书,要么辞官回老家。
李乾就是能决定他们权力的人。
反倒是中书省、六部、五寺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衙门,这里面的官员们品级可不低,而且人家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差事。
日讲官这个职位对他们来说,更像是青云直上,一步登天的阶梯,虽然大家都喜欢这个东西,但没了这玩意儿也不是不能混。
这些人手中有属于他们的权利,有他们自己的晋升渠道,依赖李乾的程度并不是太大。
决定这些人权力更多是他们自己衙门的上司等人,所以他们只会为了那些人办事。
既然如此,李乾又怎么会自找麻烦?把这些听别人话的官员们弄到自己身边来。
再说了,让这些衙门掌握了日讲官选拔这个重要的权力,很有可能会导致他们尾大不掉……
坐在龙椅上等了一会儿,下面这些官员也渐渐吵够了。
大家都说完了自己的需求,其中不乏有漫天要价的人。
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陛下的需求是什么?
大臣们渐渐安静下来,又望向了上方的李乾。
“原来经筵要学这么多?”
“朕今日有些头疼,此事先搁置一下,改日再议,改日再议……”
“今天先散朝吧……”
“陛下且慢!”
大家一看皇帝陛下又要撂挑子了,一下子急了。
你这人怎么不按道理出牌?刚答应下来的事,现在又要搁置?
这究竟是要闹哪样啊?
“陛下,臣有事要奏!”
这时候,还是魏征站了出来。
殿中其他官员们也眼巴巴地望着他,眼底还有几分期待。
难不成魏大人也看不惯皇帝的反复无常,终于要站出来喷他了?
嗯……结合这位大人过往的战绩,这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让官员们失望的是,魏征并未痛斥皇帝陛下的无耻之举。
“臣以为日讲经筵一事,当非翰林院莫属。”
魏征朗声道:“翰林院中虽有诸多臣子老迈,难堪日讲官之用,却并非真正的青黄不接。”
“今值殿试放榜之际,三鼎甲方入翰林院。此三人都是才学上佳之辈,正可充任日讲官之职,为陛下进讲经义。”
话音落下,不少官员都换上了一副臭脸,心说还以为魏大人这次终于说话让人顺心了一次,可没想到还是这么讨人嫌……不,讨官嫌。
李乾也止住要站起来的趋势,打量着下方官员们的神色。
说实话,李乾没想到魏征竟然与自己的想法大差不差。
前阵子诸多御史、官员上书请求重开经筵的时候,魏征也是其中之一,并且他还多次跑到紫微殿来劝说李乾,刚才在乾阳殿中劝李乾的也有他一份。
只不过自从以前答应下此事之后,他就没再开口,没参与百官们争夺日讲官名额的争论。
现在一看,原来打的是这主意。
“魏大人建言是否稍欠考虑?”
这次轮到秦桧不爽了,他刚说完翰林院的不足,现在魏征又出这主意,这不是明摆着要和他杠吗?
“日讲官向来以资深年长的饱学儒士充任,今科三鼎甲都不过而立之年,又如何充任日讲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