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0章 照顾的人明天就会去世,你会如何待(2/2)

“当然,化妆也同样的重要,我们需要知道,不同的年龄段,身体上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我们要表现出不同的时段,他的年龄差异,身体差异,首先需要制作cg发型。本杰明的角色在影片中年龄跨度长达35年,他需要数量相当多发型来配合年龄和身份变化。”麦克·金又说道。

他了解了一番之后,才发现,特效技术的发展,并不是说现在就比那个世界的过去的时代更高。

特效通常为电影,为游戏,等等画面服务。

他原本的想法是,觉得现在的特效技术,应该可以很轻易地做到。

你能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到死亡的气息。

像这样的比较特别的拍摄方式,李易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就算是他也是第一次拍这类的电影。

完成这些之后,画面分析和制作大体完工,只需要再进行微调,例如眉毛的挑动,眼睛一眨,需要把真人和数据库里的图像对应起来。我们人设总监和他的团队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然后,我们还需要再调整时间线。因为,如果某块肌肉通常在挑动眉毛之后扯到,但时间线的错位却让观众看到这块肌肉先跳动,然后才是角色的眉毛一挑。虽然他们不懂技术,他们也会在潜意识中感到哪里出了问题。”

这可以说也是李易第一次感受到,或者说,第一次发现,原来特效真的不止是视觉特效。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人和孩童的生命一样脆弱,需要照顾,即使我们在被照顾的人身上只看到死亡即将到来,也不能放弃爱,爱就是希望。

“能不能先让小演员来演,再把男主角拍下来,再通过数码特技把他的头安在其他演员身上?”李易问道。

不过想想倒是也挺有意思的,说实话,知道了特效是这么弄出来的,李易这才更加佩服,因为在这之前,他甚至都有些分辨不出来,原版里面的本杰明·巴顿的哪些镜头是特效。

当然,不是说有特效,拍摄的时候,就不要人来演了,全部靠cg和模型合成。

可是如果事与愿违,你初生的孩子,关节退化,面色苍白,皮肤褶皱,毛发稀落,上气不接下气,仿佛心脏在接下来的每时每刻都有骤停的风险……

对于特效公司来说,不可能盲目地去研发新的技术之类的,因为如果没有人买单,那么这种技术可能就一文不值。

电影来说,特效公司,通常是在接到某些订单之后,根据甲方的要求来制作的,而在制作的过程之中,他们才会有方向,比如一些旧的东西,用旧的技术就能够解决,那自然省时省力,可是一些效果,却可能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要求,那么他们就会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研究,如何做到这样的效果,如何让甲方满意,而这里通常也会涉及到新的技术,所以通常一些新的特效,可能费用更高,未必是画面更完美,有可能只是因为要求更奇怪。

因为,李易在做剧本,画导演分镜头的时候,众所周知,导演在画导演分镜头的时候,其实脑子里是需要有构图,乃至于有画面的。

这是因为我们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看到的是希望,所以我们会充满干劲。

李易斯巴达了。

可是听到麦克·金的说法,那么这特效的工作量绝对不比一些大片要低了。

“我的确有一点想法,首先我们会把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人物外形画了下来,如60岁,70岁,80岁。然后,把扮演本杰明的不同演员的肩部、头部都拍了下来,经过组合调整,设计出了角色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外形。然后,这些外形设计再次扫描调整,和演员的真人表演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

年龄“负增长”的怪人本杰明·巴顿,刚出生时就一头华发、满脸皱纹,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却日益青春焕发。

首先拍摄时,主演必须一动不动地站在舞台中央,我们会用四台摄像机半圆形把他包围在中央。这个时候他的脸上不需要有任何化妆,因为表情的采集已经完成。

不过,虽然如此,但是顶多也不过是费时间和金钱,能做到李易想要的效果就好。

麦克·金第一时间就摇头道:“这不可能,因为这样做,可以说只是最简单的换脸,可是最大的问题在于,这样简单的方式必然会破坏光影连续性和情节完整性,要让观众相信前后是同一个演员的,不仅仅是人物的相貌,说话时的姿态,微笑时扯动的脖子和胸部的肌腱,喘气的间歇,都是人物的一部分,也许比相貌更有特征。

不过,搞定了特效之后,其他的反而就简单了不少。

可是结果,并不是这样的。

“这么说,本杰明·巴顿真正出演的大多数时间,都会是用“脸”和特效完成?”李易问道。

不过,这部电影虽然运用特效的地方不算多,也没有太大的场面,但是有一个特效,也就是之前提到过的,那就是,这部电影如果塑造“返老还童”的效果。

尽管李易有着原版的做为参照,可是他对技术并不是那么的精通,只是觉得,记忆里的《返老还童》这部电影诞生的年代,特效技术应该没有他现在这个时代发达,所以就想当然的认为,当年能做到,现在应该更轻松才对。

所以,你说的这个方法,是绝对不可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的!”

还有人说其实这里的本杰明既代表生下来体质弱的孩子,也映射了老人的赡养问题。

而研究特效技术,是需要钱的,而且是大量的成本。

也有人说,“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之一是为人父母,抱着自己刚刚出生的婴孩的时候”。

“我希望的是,大家看到的老年婴儿,或者老年小孩的本杰明巴顿,都是同一个人”李易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说了一遍。

当然,更深地去看,因为孩童代表着生命的起点,而老人却代表着即将终结的生命。

在童者眼里,长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他们不懂欣赏老成;在老者眼里,衰老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所以他们无比羡慕年青。人到中年,不是危机四伏的年纪,是一切都刚刚好。

李易自己呢?

他没看法,因为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能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返老还童》这样的电影,要把平淡的故事,拍出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共鸣点,不得不说,的确需要下一番苦工,好在,李易有着原版的做参照,倒是不需要去太绞尽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