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唤郑才人来(1/2)
武怀玉看着老三,小胖已经长成大人。
不再是那个三原乡下的小胖墩,如今的武怀良十八岁,长的跟武怀玉一般高,或许是经常打马球的缘故,又不缺奶肉营养,十分健壮。
“今年下场科举,准备的如何了?”
“王学士说我考秀才进士肯定不行,但要是考明经,不说十拿九稳,但基本没啥问题。”
武怀玉笑笑,“你倒是敢说,明经科甲乙丙丁四等,加一起才录一二十人,而每年多少人考试?”
武三郎倒是很自信,“阿兄,我苦读十年,也算是深得王学士真传,又有那么多名师到我们曲江书院授课讲学,考个明经真没什么问题,要不是王学士不同意,我早几年就下场了。”
“其实今年我本来还想考进士的。”
“你怎么不去考秀才?”
大唐的明经科考试比进士科相较容易些,有句俗话嘛,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考中明经都算老了。
明经科主要就是考儒、道经义,大唐把经书分为正经和杂经,其中正经九部,又还按重要、难易分大中小三等,比如礼记、左氏春秋就是大经。
孝经、论语、老子则属于杂经。
明经考试第一关是贴经,第二关是议义,第三关策论。
又分甲乙丙丁四等,分为通五经、三经、二经、一级,通五经者,就是甲等,大经、小经皆须通,通三经者为乙等,大中小经各通一部,通二经,则是大小经各一部,或中经两部。
大唐的经学生,学经是基本的,他们一般也都是专门攻读某几经,然后兼学其它经,考试的时候,也是报考自己的经学。
如果仅是考丙丁,只需通一经、两经,那确实比较容易。
当然,大唐初的科举,场外因素反而更重要,家世、名气、才学,甚至相貌,才学可能仅排到第二第三。
武怀良的家世,只要才学中上,那考官没理由不录取他的。
这次武怀良报的是明经甲等,所以要考五经,有可能还会加试杂经,他自己也是通大经礼记、左氏春秋,也通小经周易、尚书、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的,杂经的孝经、伦语、老子也都很认真学过。
这些年武家的曲江书院,师资力量还是很强的,不仅有河东龙门王学士几兄弟坐镇,而且国子监的那些大儒,也是武家高薪聘请的客座教授,经常过来讲讲客。
小胖做为酒鬼王学士的女婿,这些年那更是得到真传教导,十八岁考明经,就算考甲等,实力也足够了。
“明经甲等,若是你真有此才学,这个出身已经不错了,就不要再想进士和秀才了,”
小胖真要考进士,武怀玉当然也可能支持他,但觉得没必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小胖能考个明经甲等,这路以后也好走。
“阿兄也没什么可教导你的,给你点人生建议,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保持谦卑。”
若明经中第,就能获取做官资格。
明经科的录取分为四等,分别授予从八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下等官职。
明经录取,大抵是十人能录一人,而进士科却是要百人录一人。
进士科录取分为两等,甲等授予从九品上之官职,乙等授予从九品下之官职。
但授官,进士却比明经授的低。
授官最高的是秀才科上上,授正八品上,但秀才科往往两三年开一科,一科录取一两个,甚至一个都不录。
当然,
就算考试录取了,也不是能马上授官,只是取得授官资格,还得参加吏部铨选,
但选海艰难,
历史上唐朝有名的韩愈,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第四次投卷后来的宰相郑余庆,得其大力举荐,终于进士及第,金榜题名,可二十四岁中进士,却三次吏部铨选都没过,直到九年后才通过铨选,做上了国子监四门博士。
不过对于武怀良来说,他比绝大多数考生前路都要通畅。
他只要明经录取,那接下来的吏部铨选,肯定能够直接通过的,毕竟吏部铨选主要是书言身判,小胖相貌书法和口才都还不错,更何况有通天背景。
“阿兄,你说我到时选个什么官好?是在京做县尉,还是外放做中县丞,甚至是去军中做个上府兵曹,又或进大理寺做评事,还是去中书门下六部做个主事?”小胖笑着问。
“你还真是想的美,就算明经中了甲等,这吏部铨选也不好过,每年上万的选人,但有超过一半的选不上,这选不上的一半多里,科举新录取的明经进士等六科中取者比例很大,”
起码三分之二的科试新录取中第一次铨选是选不上的,
就算铨选上了,但授官,也是有规矩的,从八品下的官职确实很多,但什么出身、什么官职晋升,都有路数。
你这刚录取的明经,想直接做三省六部的主事,那是做梦,至于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十二卫诸曹参军、京县尉等,
这些京城里的官,基本上轮不到新人的。
一众从八品下的官职中,对明经甲等来说最好的就是地方中县丞,或是地方折冲府的兵曹参军了。
“伱好好去考试,若是明经、吏部铨选都能过,到时阿兄给你谋个中县丞,”
“中县丞也不错了,那我去岭南。”
“江州吧,看给你安排个江州浔阳县丞,这第一任官职,得有人帮扶一二,”
武怀玉世封江州别驾,他在江州也是有很多人脉和产业,那里本身也较富庶,近年发展势头也好,只要有人护着,那就是镀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