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三农问题(二)(2/2)
但是这些在王振宇看来都还不足以要命,因为虽然在南京和武汉这个层面玩的是独裁,玩的是一党制,但是这个层面之下还是建立在民主协商基础上的,换句话说,过分的事情无法避免,但是至少在事发后是有希望得到纠正的,而不会让错误不断延续和重复上演。民主制度最大的优点不是制造一个圣人社会让所有阴暗的东西消散,而是建立一个自我修复治愈系统,对发生的错误不断进行纠正并避免再犯。而这才是王振宇追求的一种状态,可是仅仅是在武汉周边的走访过程中,王振宇就发现这个还是太理想了。
8月7日清晨,王振宇乘坐自己的座舰永丰号抵达南京下关码头,按照他的命令,没有安排任何军政大员来迎接,仅仅是由三十辆福特车组成的车队在等候他的到来。
王振宇打开王亚樵递过来的文件看了一下惊讶的道:“土肥原贤二,这个人现在居然是上海日本总领馆的武官?”
历史上对于这一次会议的命名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根据会议的主体内容应该命名为“三农工作会议”,有的学者则认为根据参加会议的部门应该命名为“三院会谈”,都是吃饱了的。
这一天是8月5日,国民政府主席依然还是孙中山,不过国民政府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幕却即将揭开。
王亚樵虽然只是党务调查部江南总站的站长,但是由于其肩负对日情报工作,而且屡立奇功,由此在整个党务调查部系统,除了部长周斓就是他有资格直接面见王振宇了。这次他更是从上海连夜坐火车赶来,有机密事务要面禀大帅。
实际上这只是王振宇耍的一个小心思,他这次来要谈的主要是三农问题,也就是农业,农村,农民。这个问题相对来说还是很专业的,那里需要所有的部长都参加啊!把所有的人都邀谈更多的是一个姿态而已。真正被王振宇点名参加内部会议的人员是熊希龄,梁启超,胡汉民等大佬和周质云,唐绍仪,张骞,程德全,蔡元培等政务院委员,再然后才是财政部部长廖仲恺,司法部部长徐谦,公安部部长郝冰,交通部部长詹天佑四人。
不过根据武汉方面点名的情况来看,王振宇遇刺事件基本上就划上了一个不怎么完美的休止符。除了即将病休的国民政府主席孙文,遭到软禁的海军部部长萨镇冰以及已经畏罪潜逃的劳动部部长汪精卫,参与阴谋已经被秘密逮捕的农林部部长林森四人外,整个国民政府的要员都在被邀谈之列,这不禁让那些担心会被大清洗的人不由自主的叹了口气放下心来。
而按照王振宇的思路设计的制度严格来说对于王振宇体系的建立是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的,起码现在辖区内的各县都有了点发展进步的样子。不过贪污**,以势压人的现象依然存在,司法虽然独立了,但是对于社会关系的调节能力依然差的可以。
县级政权和省级政权是建立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了,但是对不起,做的比较好的是省级政权,在县一级政权出现了一个比较糟糕的情况。所谓的民主协商,那是指县城,一旦出了县城的范围那就对不住了,族有族长,村有恶霸,该怎样就怎样,谁也管不着。
这一点让王振宇十分的不满和沮丧,他感觉到自己穿越之后的一切努力都和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没什么区别,甚至更加幼稚可笑。所有的努力似乎并不是为了让中国强大起来,并不是让中华民族文明起来,而仅仅是走洋务派走过的老路,学习西方列强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败西方,而只是为了维系自身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这让王振宇如何不沮丧,这一刻他似乎有点理解李鸿章了,这位大清帝国的裱糊匠是何等的凄凉,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是何等的感伤。想到这里,王振宇按了下桌上的铃铛,陈布雷推门进来了:“委座,有什么事情请您吩咐?”
“是的,大帅。而且根据汪精卫身边秘书的交待,这次汪精卫筹划刺杀行动的经费就是由此人提供的。”
“哦,那就做了他,这个人留着是个祸害。”
“大帅,做掉他容易,可是会不会给日本出兵提供一个口实?”
“亚樵啊,你考虑的到是很仔细,不过你只管做,不过要记得搞成一个意外就好了。”
这一点王振宇考虑的更仔细,一来土肥原人在上海,如果是在南京到有些犯难了,上海则没那么多忌讳。二来英国人,日本人明面上还是盟友了,一个外交官如果死于意外,恐怕引不起什么波澜,别死于非命就行就这样。于是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土肥原贤二就被王振宇改变了命运,无论他在历史上多么厉害,这个时候和王振宇一比,依然是如蚂蚁一般,王振宇这是在作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