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大进军(三)(1/2)

荆州城下,第五师师长,前敌指挥赵东生正在等待鄂西镇守使夏斗寅的答复。天刚亮的时候守军就发现了青年军,夏斗寅当即就被惊呆了,不过这小子不愧是史上有名的皮包将军(没错,是皮包,不是包皮,历史上此子在逃亡途中捡到一个大皮箱子,然后就竖旗招兵当了将军),第一反应是趁着青年军还没攻城,就把谈判代表派了出来,表示要合作,不过需要时间说服自己的部下。赵东生也是很少临阵的,居然信以为真,觉得能不打最好,于是下令暂停攻城。

接下来夏斗寅连忙动员所部人马,进入战斗状态。

赵东生一口气等了四个小时,眼看临近中午,连第六师都赶到荆州城下了,还不见夏斗寅答复,只能派个参谋去问问了,结果参谋还没走进城墙就被击毙了。这个事情后来让赵东生内疚了一辈子,他当场暴怒,下令开火。

五十门师属重炮,三十门团属火炮,加上迫击炮合计五百门,毫不客气的朝着荆州城砸了下去。这荆州城的城墙历史悠久,虽然不高大,但是文化价值很高啊。结果让赵东生这么一阵乱轰,居然在短短几分钟内垮塌了十几处,这下子交战双方都傻眼了。

青年军这边傻眼是因为攻击部队早就做好准备了,就等着火炮打击出现一个缺口后就按照训练的要求一拥而上。可现在的问题是,荆州的城墙显然是不合格的(辛亥革命的时候就让王振亚攻破过一次),缺口这个玩意一下子冒出来十几个,这下奉命带队冲锋的连排长们傻眼了,咱们冲哪一个呢?

而夏斗寅那边傻眼则更简单了,别看他穿军装也有些年头了,这么凶猛的火力他还真的是头一回见着,拢共几百米长的城墙,居然一下子垮了十几处。许多火力点和被夏斗寅视为精锐的士兵都跟着城墙一起垮了下去,死生不知。整个夏斗寅部的官兵士气在这几分钟的炮击之后降到了最低点。

如此凶猛的炮击之后,战场进入了一个诡异的气氛之中,交战双方都选择了发呆。。。

最后还是青年军这边的反应快些,看着自己组织的冲锋部队居然没有按照约定冲锋,营团长们顿时暴走了,几乎是拳打脚踢,大吼大叫逼着连队冲锋。

这个时候负责冲锋的青年军官兵也在长官的呵斥声中反应了过来,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喊出了:“青年军万岁,王帅万岁”的冲锋口号,进攻开始了。

荆州城是一个典型的环水之城,要冲击到城墙就必须要通过人工挖掘的护城河,这对于进攻方来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不过这拦不住我们的青年军,工兵团的弟兄们早就扛着冲锋小木舟和门板,云梯就冲在了步兵的前头,然后纷纷带着小木舟就冲到了护城河里,脚还够不着底。没关系,很快门板和云梯就被铺在了舟面上,水性好的士兵用铁索被小木舟连了起来。整个过程连三分钟都没超过,城头上的守军此刻也还在继续震惊中,连发射子弹干扰一下的想法都没有。

不过混乱仅仅只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青年军入城了,赵东生看到了乱想,立刻把部队撒了出去,一个街区一个街区的搜捕乱兵,发现有奸淫劫掠的,立刻枪毙。此刻赵东生最想抓到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戏弄了自己的夏斗寅。想想自己在青年军这个系统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若是让大家知道自己居然信了这么一个泼皮无赖,传出去还不成了笑话。

夏斗寅去哪里了呢?原来在城破那一刻,夏斗寅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一切荣华与富贵在此刻都变成了浮云。他知道什么叫大势已去,就算自己逃回宜昌也不过是苟延残喘。所以他没有再逃回城里去收拢残部,而是选择独自一人连卫士都不带,跑了。一口气跑到城外十里的码头,租了条小渔船就去了武汉。原本也存了去投靠王占元东山再起的心思,但是他刚到武汉就发现王占元已经要跑了,投奔无望的他索性就躲在汉口的英租界里,以在码头上扛包卖苦力为生(看王振宇把人给逼的),再后来租界被中国政府收回了,害怕被发现的夏斗寅又上了火车,南下逃到了香港,最终病死在印度尼西亚,临时前他还无比机动抓着儿孙的手道:“千万不要骗人,我这一辈子啊就是。。。。”

这个劳动营的存在也成为了后世诟病王振宇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当时来说,这个劳动营确实缓解了大规模公共基础建设和军事建设带来的劳动力缺乏的巨大压力。这个劳动营在整个内战时期一直都存在,人数最多时达到了三十万之巨。不过最高峰出现在对日和对苏作战时期,这个数字直接突破了五百万。而所有涉及到劳动营的档案后来都被设定为中华联邦最高机密,直到维基解密成功解密为止,后人才发现,劳动营相对于王振宇时代的集中改造营还是十分人性的存在,至于集中改造营是个什么东西,以后大家就知道了。

实际上,赵东生事后也遭到了徐源泉的训斥,再怎么愤怒也不带这么败家的啊,整整半个基数被砸了出去,当场就责令赵东生写五千字的检讨交上来。

对比上一回王振亚的七个小时的浴血攻击,这一次的荆州攻防战基本上只有攻没有防。战斗虽然历时五个多小时才结束,但是整个战斗其实只有几分钟,简单来说就是第五师进行了一次火力展示,完毕。至于鄂军第五旅还真的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连次像样的抵抗都没有。一万五千人的队伍,除开一千多人在炮击中伤亡,三千多人逃走,一千多人被青年军正法外,余下九千多人被编入了劳动营。至于这个劳动营,那是最高统帅部下达的命令,凡是战斗被俘人员未丧失劳动力的,非军事补充需要的,一律编入劳动营,服苦役三年,专门从事铁路、公路以及城市建设。月俸一至三元不等,无故脱离立即处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