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常德易主(一)(2/2)
李宗仁和白崇禧交换了一下眼神,下令开船。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为了防备湖南新军效仿武昌起义,时任湖南巡抚余诚格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丁忧在籍、素负武略文韬声誉的前云南蒙自道员、贵州按察使王振亚。所以他赶紧电召王振亚赴省协助,希望王能在此危难时刻效仿曾文正为栽培他的朝廷尽力效忠。余诚格奏请清庭起用王赴鄂,王振亚奉诏来常德募兵,以攻打武昌革命军,时常德革命党人欲将他捉拿处死,一时气氛十分紧张。李执中与王相识,便制止说:“此人尚可用。诸位相信老夫,就交给我处置。”
反倒是王育寅,年轻人心直口快,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父亲大人,这有什么可犹豫的,要是我我就直接支持北军。袁大总统可是从五国财团搞到钱了,而孙大炮他们有什么,一毛钱没有,难道这次又想靠革命精神忽悠我们去给他卖命,门都没有。”
随后,李执中去找王振亚畅谈形势,指陈国是、讲三民主义、讲人民共和,说得王振亚心悦诚服,欢笑声溢于户外,三日后王振亚降服,尊李执中为前辈。真实的历史是不是这样我们不得而知,估计当是也是大势所趋,不然仅靠三二句话就能说动一个人完全颠覆自己的政治立场,可能性估计真的不大。
7月26日深夜,山地第一旅旅长李宗仁和该旅主要军官坐在旅部一动不动。直到大帅送给自己的挂钟敲响了深夜十二时的钟声(德国人给王振宇送了一堆钟,哭笑不得的王振宇跟着就四处给人送钟,心理阴暗啊),李宗仁突然站了起来,大声喊道:“行动!”
士兵们整齐了喊道:“大帅万岁,猛虎旅万岁。”
小环境总是受大环境影响的,王正雅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清剿计划,召来自己的妹夫卿衡和儿子王育寅来商量商量对策,自己究竟站哪一边会比较好?
南北双方终于撕破脸皮,大打出手了。
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遇,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一个论断,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可以复制的。
国体是什么?士兵们虽然学习了文化,可是还是不大清楚,没关系,李宗仁举起右手高呼:“大帅万岁,猛虎旅万岁”。
李宗仁看了一下军备处配发给自己这一级的西洋怀表,整个过程没有超过五分钟,他很满意的对这些锐气十足的部下们点点头:“诸君,奉镇守使府命令,讨伐依附袁贼的常德王逆,以正国体。”
王育寅让父亲这么一顿训斥,心里很是不服气,瘪着嘴吧不肯言声。
王正雅听了儿子这话,立刻训斥道:“你小子胡说八道什么了,说你多少次了,说话要三思而后言,不要急于出口,你为什么不见改?”
王振宇在和众人讨论的时候丢下了这么一句话:“永远不要指望可以通过邪恶的手段实现梦好的愿望,咱们中国乱就乱在这个手段上了。”
就这样王振亚之后的路一帆风顺,从一个丁忧在家的满清官僚到攻取荆州的革命英雄,再到出镇澧州,成了常德地区的第一号的人物,这一切仅仅只用了两年。王振亚甚至还改了自己的名字,现在叫王正雅了。
王振亚的人生就是一个奇遇的经典代表,现年42岁的他在二年前还是一个非常坚定的反革命分子。而在民元时他又因攻取荆州而成了革命英雄,在当是和王振宇一起并称民军名将,湖南二王。随后被谭延闿委任为澧州镇守使,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叫李执中的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正雅想了许久,还是摇头道:“妹夫啊,这次可能姐夫要乾坤独断一回了。你说没错,但是中立这个玩意要玩也得有实力才行啊,咱们眼下就这万把条人枪,怎么个中立法?这场战争,我看准了,肯定是兵精粮足的袁大总统取胜,咱们要站也只能站在他那边。至于长沙的谭都督别看他今个宣布独立了,我了解这个人,一有风吹草动,肯定会倒向老袁。由此可以看到,咱们虽然冒了些风险,但是还不是无法抵御,咱们周围也没什么强敌了,所以我决定,拥护袁大总统,讨伐孙,黄叛逆。”
王育寅立刻兴高采烈的出去发父亲拥护北京政府的通电去了,而卿衡只能摇摇头,叹了口气离开了。
7月26日上午,澧州镇守使王正雅通电全国,不承认湖南都督府宣布独立的命令,宣布澧县坚决拥护北京政府,并号召常德军民紧密的团结在以袁世凯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周围,坚决粉碎以孙黄为首的一小撮叛乱分子的犯罪行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王正雅对于自己隔壁的王振宇实在是关心的太不够了,这也是前清官僚的通病。其实只要一天功夫在南门码头蹲上一天,看看过往的沅江航运的洋轮有多少,都能推得出在湘西,在安江正在发生何等惊人的变化。可惜王正雅没这个时间,下面的人则是没这个脑袋,于是,他们千算万算,居然把对常德心存野望的王振宇给算漏了。
人生没有重来,后悔没地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