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陆续到来的投资回报(1/2)

第222章 陆续到来的投资回报

星海集团这次向北边撒了那么多钱,不可能不要点自己想要的东西。

向北边撒钱跟在国内撒钱不同,在国内撒钱孟青善可以完全不要任何回报。

但是在北边撒钱,如果还跟国内似的单纯只做好事,不提任何要求,恐怕就不单单被人看成傻叉那么简单。

北边的很多人,肯定还会怀疑他这么做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所以这次孟青善向北边撒钱的那些项目,双方才谈了超过半个月的时间。

如果单纯只是撒钱的话,恐怕一天都用不了,这些事情就能办完。

孟青善自己非常清楚,他只是一个商人,纯军事方面的东西能不碰就不碰。

这次他把自己在北边投资(租赁)众多项目,每年的利润都换成了很多北边生产,国内还没有能力生产的一些产品。

虽然这些东西大多可以用作军事用途,不过作为民用也完全没有问题。

自己当初可是再三警告他们,尽量不要涉足房地产行业,倒不是房地产不赚钱。

眼看就要进入正月,大家都在准备快快乐乐过大年的时候,孟青善却快乐不起来。

不过他们谁都知道孟青善这时候这么做,绝对是在帮他们,因为换成西方国家的那些财团,绝对会把价钱压倒最低买下这些他们的心头肉。

不可能以后还还给他们,而且孟青善这次等于不但出钱给他们解决燃眉之急,还负担下这些企业所有员工的薪资福利。

而是孟青善担心,因为自己手中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得国内的房价被早早的炒起来。

北边那些谈判代表凑一起一嘀咕,反正这玩意连着导弹系统整套往外卖的时候,不少国家都买的有,华国也买过一些。

然后把那些接受投资破产跑路的房产公司,还有已经无力履行合同义务的那些房地产公司,或协商或通过法律途径,将所有股份全都拿到手中。

这些现车很快就被国家打包买走,这玩意可是国内急需的东西,自己造不了,以前外汇又少无法大量装备。

结果谁也没落着,直接被国家快速打包运走。

孟青善本身就是华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商,想要好的汽车生产技术无可厚非。

不卖给我生产技术,我买这些车回去先给国家让他们先用着总可以吧。

十五年后人家会拿钱把这些企业再赎回去,也就是北边如今陷入了极度困境,不然不可能做出这样在以后怎么看都是巨亏的事情。

不过鸿运投资依然在华国各地投资入股了众多房地产公司。

另外那超过百辆重型导弹发射车被运到华国后,整个华国军工行业都疯了,全都跑来想要买一辆回去研究。

你们真以为老板能赚到这么多钱考的就是运气,不知道那时候房地产赚钱?

即便是以后北边环境大幅变好之后,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星海集团,确实在他们掉进汹涌大江里的时候,拉了他们一把。

之前那款重型导弹发射车他们拒绝转让技术的时候,就感觉他们那么做有些说不过去,不过那玩意他们确实看的很重,所以硬着头皮没有答应。

资金量更是比原来壮大了十倍。

而且经过前些日子的发展,鸿运投资的各项投资超出六成都是成功的,这使得鸿运投资这段时间赚的盆满钵满。

很多当初接受鸿运投资的房地产公司,纷纷选择破产逃离这个行业,导致鸿运投资公司,年底盘点发现竟然首次出现了亏损。

孟青善只是试探性的提出,想要这款重型导弹发射车技术,不出意外,北边经过商讨,认为这是他们重要的核心技术,拒绝转让。

这两样东西是孟青善这次最大的收获,毕竟大家私下的协议中,孟青善只是出钱租下北边一些企业十五年的年收益。

其中只有两样东西是完全被人扣上纯军事用途,那是两款军用卡车。

这次孟青善再次提出想要八乘八全驱越野车的要求,那帮北边的谈判团队在一起商量了半天。

而老板在房地产正赚钱的时候,就不希望自己的鸿运投资公司参与其中,再想想老板制定下来,只要他们经手的房地产,必须做到质量没有任何问题。

高额的回报和近三比二的投资成功率,使得鸿运投资的这帮家伙彻底膨胀。

孟青善也没有办法,他的身份只能让他在这些擦边球上做文章。

要研究人家一样早就研究了,这玩意挡也挡不住,反正他们手中没有我们转让的各种技术,就算研究一二十年也不一定能弄得出来。

给鸿运投资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表示愿意引咎辞职。

所以这款属于世界一流技术行列的八乘八越野车,全套生产技术被同意转让给星海集团。

北边陆续运来的各种产品很多,那些不太重要的,孟青善全都弄到魔都国际贸易公司销售。

现在能用自己国家的货币买,价钱还那么低,没说的有多少来多少。

兴盛投资还好,目前国内还没有太多需要投入大资金的项目,兴盛投资的目光主要都放在国外。

一款是前世北边说什么也捂着不放,没有把技术卖给华国的重型导弹发射车。

早有思想准备的孟青善,趁势提出了他真正想要,北边虽然重视但不好再拒绝的东西。

可是从年初以来华国的房地产预冷,使得鸿运投资公司的众多投资全都砸到了手里。

还有老板总是在国内大把撒钱做各种公益慈善,这三个家伙终于明悟,自己家老板这是要让他们尽量不要参与赚老百姓太多钱的项目。

如今鸿运投资已经从最早的德里克.鲍尔森、阿里木.汤姆森等最早时期的六人,发展成六人每人手下都有一个六七人的投资团队。

就连启明星汽车制造厂,都是好说歹说才留下两辆,使得自己厂里的汽车生产专家们有车研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