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探虚实(2/2)

张延垂首道:“贵嫔宽心,兖州刺史刘万庆大人备足粮草,臣算着,就是再有十日,亦是足够。”

李氏微微颔首:“有张署丞料理,吾自是安心。”示意他入座,李氏又接着道:“这些年吾在宫中最倚赖之人便是你张署丞。如今,吾掌了宫权,更是要靠你与吾同心协力,将这宫内之事料理妥帖。”

张延忙道:“莫说臣当年受陇西公提拔,才有今日这署丞之位,只凭贵嫔事事周至,又待臣下以宽,臣便甘愿追随您左右。”

李氏笑道:“当年父亲任中书令,你在父亲手下任职,父亲见你行事谨慎,才向先太皇太后举荐你任了这左尚署署丞。如今吾亦如父亲那般赏识于你,少府有一副卿之职空缺,吾有心谏言陛下,提拔于你。”

起身离席伏跪于地,张延欣喜道:“臣谢贵嫔再造之恩,臣誓死追随贵嫔,为您马首是瞻。”

李氏笑道:“张署丞既与吾一心,吾便开诚布公,有一事相嘱。”

张延道:“但凭贵嫔吩咐。”

李氏颔首道:“吾知这宫内车马不得随意离队,可吾有一封急书给父亲,你掌阖宫车马,不知可否解吾之困?”

张延是明白之人,听李氏提及旧日陇西公情份,又许了自己少府副卿之职,原是因了此故。张延心知若想在朝中步青云之路,必得攀附得势之人。陇西公任镇南将军、尚书仆射,又领太子少傅,得皇帝倚重;贵嫔夫人如今代皇后执掌治宫之权,亦是如日中天之势。

念及此,张延忙道:“贵嫔所嘱,臣自是义不辞难。”

尚膳署署丞孟睿先入了内来,行罢礼不及抬头,他便垂首道:“不知贵嫔传唤臣有何吩咐?”

李氏道:“吾今日到皇后那里问安,皇后说这些日子膳食过于粗陋,故而吾请你来问个究竟。”

孟睿先一脸委屈:“臣冤枉啊!虽说阖宫在这城郊之地,可刘刺史极尽供应牛羊米粟,阖宫上下一应吃食未有半分改变,望贵嫔明鉴!”

孟睿先母舅为已故平安郡侯李弈。当年李弈有宠于先太皇太后,官至都官尚书,又晋了爵位。李氏一族本就人多势众,自那李弈受宠,李家更是显赫一时。岂知树大招风,朝堂之上本就各为己利,又因两族皆是依靠先太皇太后之势,自此李氏一族与冯氏一族便结下怨气。先太皇太后薨世后,太师冯熙曾谏言元宏将孟睿先撤去尚膳署署丞一职,可元宏念其执掌尚膳署多年,未曾出过半分差错,仍将他留任此间。

有此一出,孟睿先自是不愿攀附冯氏。李氏心知这过往种种,就是自己出了妄语,说皇后抱怨膳食粗陋,也料定孟睿先无处可证真伪。

李氏浅笑道:“吾知孟署丞行事妥帖,当然不会偏听误信。”

刚才李氏言及皇后,只为提醒孟睿先,其如今在这宫中若不依附自己,便会遭冯氏刁难。果不出她所料,孟睿先此时只是觉李氏待己亲厚,便有心依附于她。

李氏轻呷了一口茶:“陛下如今受了风寒,你当是多备些性温之食才好。”

孟睿先便据实相告:“贵嫔,这些日子大监知会臣,陛下不思饮食,只让臣用人参煎水,日日送q陛下房内。”

风寒之症本为内感风邪,若以药理,必定以驱风除邪为要。可人参为大补之物,风寒之时饮之,反会助长邪气以侵内腑。药食同源,孟睿先又岂能不知此理。

李氏道:“你是说陛下这些日子并未进膳,只以参汤为饮?”

孟睿先颔首道:“是,贵嫔。不过从昨日开始,大监已着臣将淮山磨粉,为陛下煮了淮山羹。”

等他言罢,李氏心中已将乔怀德之言应证无疑。她略略思忖,道:“去将粟米熬粥,只沥取其浆,吾要亲自奉于陛下,再有,为昭仪备一份淮山江米粥,记得辅以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