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第59章 新制度(2/2)

为了便于招募黎人入伙,海汉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协调机构,让其负责海汉在黎人控制区的各种联络事务,而符力便在其中获得了一个重要职位。

在这样的合力之下,黎人们也纷纷踊跃报名加入,希望通过新的合作方式从海汉获得更好的待遇。

宁崎等人在各处工地进行了五天的宣传,便已经招募到了原本预定要十天才能完成的名额。而新近招募的这一批人员,执委会打算将其组织起来,送到榆林湾废盐场所在的那片谷地安置,并且安排他们在那里重新修建盐场,尽早恢复食盐生产。

最终送到盐场安置的共有六十多户,两百余人。于大山因为表现积极,也是被任命为了盐场的高级管事,负责这批民众的安置工作和后续的生产组织。

1627年五月初的某天清晨,盐场的第一批成员分别搭乘两艘船跨过榆林湾,来到了他们的目的地。这里已经由穿越众提前建好了栈桥式的码头,并且划定了用于修建住房的居住区。

船靠岸之后,民众便将船上所载的各种建材工具和生活物资卸到岸上,然后开始在工匠的指挥下搭建住处。最初一段时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只能暂时住在帐篷里,在此期间他们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搭建自己的住处,然后再开始翻修盐场的生产设施。

按照执委会的计划,是要将这处原本使用石槽晒盐的旧盐场,逐步改造成大面积的水泥盐池,并且将原本的海水提灌装置改为风力、畜力,直至后期使用更为先进高效的蒸汽动力。

不过万事开头难,前期要让这些刚刚组织起来的民众大力气建设盐场的各种基础设施,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这里的实际工作环境与穿越众所宣传的开垦耕地是有区别的,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海汉人准备在这里做的事情并不是组织他们开垦农田,而是要将海边的滩涂地改建成盐场,他们今后便是专门生产食盐的盐户。

大规模地生产私盐,这在大明当然是犯法的事情。不过榆林湾这地方山高皇帝远,官府似乎也管不到,民众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海汉人建设的盐场真的能带来稳定的盈利吗?

执委会对此当然毫不怀疑,按照工业部所制定的目标,在盐场投产之后的第一年,食盐产量就要达到一千吨。这个数字说大不大,但说小也绝不算小了。按照史料记载,在穿越众来到这里之前,整个海南岛的食盐年产量也只有三百吨左右罢了。

但即便达到这样的产能,也绝非海汉的长远目标。按照工业部的规划,今后在海南岛上的莺歌海、儋州等地,还要继续修建多个生产规模更大的盐场。这些产出的食盐不仅是海汉今后用于外销谋利的商品,同时也是满足未来化工发展的原材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