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七章 帽筒(1/2)

“年轻时种下的毛病。”欧阳天说道:“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固执,不听劝,其实他心里什么都知道,就是做不到而已,爱抽烟,爱喝酒,这烟酒伤身啊。”

周伯斋叹口气:“最近生意是好多了,店里丁诚也是挑起大梁来了,我这一闲下来,浑身都不对劲,幸好有你爸陪我下下棋。”

又来了!骆天就知道,自己一来,这两老的话题就会扯到生孩子上面去,欧阳天把棋子一和:“可不是嘛,这要是有个孩子就好了,我们俩就有事情做了。”

“嗯,深表赞同。”周伯斋说道:“头几天黄立德打电话还说呢,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喝上你的喜酒!”

“快了,快了。”骆天说道:“这样,我先去店里看看。”

丁诚正在客人谈价呢,骆天进来了,就坐在一边看着,这丁诚现在可是谈价高手了,骆天满意他的表现,等客人走了,丁诚跑了过来:“天哥,我可想死你了。”

“我肯定不会说我也想死你了。”骆天问道:“最近有没有收什么不一般的东西?”

“有,我让周老板看过了,没有问题,不过这东西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丁诚兴冲冲地去拿了过来。

“帽筒?”骆天说道:“这个东西还真的少见。”

帽筒的历史并不长,不过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算下来,也就是一百五十余年历史,一开始呢,帽筒用来放帽子,一开始叫官帽筒,也就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翎顶戴用的。创制于嘉庆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流行得到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一千六百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划,而流行用贴、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不,得看情况。”骆天比较淡定。

“那这只很值钱了?”丁诚激动坏了。

“谢天哥夸奖。”丁诚将帽筒放了回去,搓搓手走过来:“天哥,我有件事情要和你说。”

“那里啊,我怎么可能有这种想法?”丁诚恨不得马上举手起誓了:“和公事啥的没有关系,我有女朋友了,想着要告诉你一声。”

“嘿嘿。”丁诚有些不好意思了:“对了,那位女孩子就是我们街上的,民俗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嘿嘿。”

“龙泉窑制。”骆天拍了拍丁诚的肩膀:“眼光越来越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