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峰回路转,连升三级(2/2)

康熙接下来的谕旨详尽周到,主旨鲜明,那就是借此案震慑这类急脚,再将管制的责任丢给督抚。有这样的压力在,督抚

自然会去禁绝,不必朝廷和他出面来担这名声。

“看来是南书房早已一定好了的,只是之前没落脚之处,可巧赵毒蛇就送上了一个。”

汤右曾这么想着,就见田从典也看了过来,两人心有灵犀地低低一叹。

于是在康熙年,自《南山集》案之后,又一桩文字“案”就这么发生了。

可“扩大会议”并未就此结束,康熙丢出了一个新的议题,起初还让众大臣迷惑不解。

“朕观这急脚,何以向民人招揽生意,靠的就是快蛟船......”

康熙一边说着,一边在回想李煦自苏州发来的奏折,其中就说道了这快蛟船,“以脚踏转桨,几人轮换,穿行江海,一日

能行五百里。由上海县至广州府,竟只需十来日,此还非急行,而是一贯之速”

大臣们都还不怎么明白,康熙接着说道:“而这快蛟船,虽是江南所造,可依赖之滑轮、转桨,却全部来自广东。让朕不

由想到了广东的玻璃、泥石和洋式马车。”

听到这话,不止汤右曾和田从典,至少一半的大臣心中又都是一震,这震撼,比刚才赵申乔掀起新一场文字狱更为猛烈。

他幽幽叹气道:“奇技淫巧果然生秽邪,我看这广东,也该好好涤荡一番了。”

沉默了好一阵,大臣们纷纷发言。康熙用上“涤荡”一词,那就是比文字狱还要命的大变,不仅官场要大动一番,说不定

还会将前不久张伯行奏请再度禁海的大文章拿出来讨论。

最先开口的居然又是赵申乔,而让大家讶异的是,他居然以“持重”之论,劝皇上不可轻举妄动。开始大家还不清楚他的

用意,后来听到“广东一地,今年以来,钱粮纳库最顺,地方商捐涨了五成”,这才清楚,原来是广东成了他户部的模范单位

,自然不愿意出什么动荡。

赵申乔开口,其他大臣也都上了,汤右曾和田从典也以“去弊兴利”的观点,主张不必大动干戈。

听着大臣们几乎一面倒的意见,康熙暗暗咬牙,脑海里又飘过昨日马齐的意见,那家伙也说不能大动,为什么呢?因为粤

海关河太平关风平浪静,收入稳增。

“银子!就知道银子!这帮汉臣,就跟前明那些东林党一个德行!满口仁义道德,眼睛却总是盯着银子!南方汉人,若是

将这些奇巧心思用在了军器上,我满人江山,又怎么能继续坐稳下去!”

康熙心中冷哼道,他强压怒气,就在思忖该找什么样的借口,将他的想法推行下去,不能继续放任广东这般自行其事。但

必须处置急脚递一般,妥善行事,可不能再像当年处置三藩那样直接毛躁。

长在考虑,是不是从张伯行之前提到的再度禁海的意见上出发,下方有一人开口了:“广东之事,八阿哥知之甚详,皇上

可自他那询得更仔细”

大臣们下意识地点头,嗯嗯连声,然后都觉得不对,顿时哑然无声。

“呵呵,好啊,赫硕咨,你说得好啊......”

康熙阴沉沉地笑了,礼部尚书赫硕咨这神来一笔的发言,让他骤然醒悟了,这不仅是满汉之事,原来还跟他的位置有关呢

皇帝称赞,不是小事,赫硕咨赶紧叩首谢恩,却还是一脸茫然。他只是忽然想起,八阿哥此前招呼他向广东票行投钱,说

可以稳稳生利。碍着面子,他投了五千两,却被八阿哥笑话胆小,看来他的确对广东之事很是了解,甚至强过眼下朝堂诸公。

随口说了这么一句,这就得来了皇上的称赞?

“你的翎歪了!”

康熙咬着牙,挤出了这么一句,然后怒哼一声,径直拂袖而去。

“事情......真是峰回路转...从澹宁居出来,汤右曾一脸像是从群山之中拔出的慑然。据说最初事由,不过是广东驿塘

在递送民物,这一番周折,居然落到了储位之事上,难以置信”,田从典也是神色恍惚,像是做了一场梦。

“跟老段说一下这事,虽说有泄漏朝政之嫌,可此事干系重大”汤右曾这么说着,田从典赶紧点头。他们二人,连带一

些相熟的吏部户部司堂官,这两年来为广东办了不少事,当然也受了不少好处。其他人都得了银货,而他们二人却得的是事务

上的周应,隐隐有“粤党”的气息。眼下广东风生将起,他们必须知会那边的人,保对方也是保自己。

“要是那急务脚递能开到京城来就好了。”

想到从北京传消息,怎么也得个把月,田从典就开了个小小玩笑。

“找车行的小谢”汤右曾笃定地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