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接回天子以后(2/2)

见众将群情激愤。崔琰急道:“大军若去。天子何人保护。万一有居心叵测之人趁隙出兵节奏天子。天子岂非又要重落入苦难当中。”

此地有上党兵万余众。崔太守从清河郡也带來数千之众。田太守要保护天子。有这些兵马便足够。我等自去接应主公。”武将之中也非沒有智勇兼备之人。崔琰话音未落。就见辅军中郎将郝昭起身道。他一句话说完。顿时引得诸将一阵点头。

太史慈的话也代表了大多数武将们的意愿。武将可不像文官。文官读书学得是孔孟之道。忠君报国的道理还懂得一些。不过这个年代的儒家忠君思想远不如后世宋明时期那般浓重。后世皇权不断的神化、集中。讲求君权神授。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要求臣子对皇帝无条件的服从。而这个时代还保留着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时的一些习气。讲求有道则仕。无道则隐。而且当官也不是读书人选择的唯一一条生存之路。就像高密郑玄郑康成。朝廷几次征辟他入朝做官。他就几次称病不就。甚至为了躲避请他当官的人偷偷逃走。

孟子所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便是这个道理。

深夜。数十人围坐在一处。这些人都是文远这几年陆续招募的帐下臣属。是冀并青三州的精英。

武将又是另外一种情况。武将大多出身微寒。少读书。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他们讲的是义气。血性。文远对他们好。他们就肯为文远两肋插刀。以死效忠。至于天子。天子可沒管过他们两餐温饱。他们当然只顾主公的安危。只听主公的号令。

“我以为。如今既然已经接回天子。就应当立刻奉天子回邺城。天子万金之躯。岂可留在此战火纷繁之处……”上党太守田丰最先开口道。他是文远麾下的老资格。他认为天子既然已经接到。就应该立刻收兵回邺城。毕竟天子乃天下人心所系。应当尽快送到安全之处。他的话也代表了一些文远麾下心向汉室的士大夫的心声。此言一出。崔琰等不少文臣都纷纷表示赞同。

果然。太史慈的话一出。立即引起了大多数武将的响应。

这个人便是沮授。

论追随主公谁时间最长。在座无一人长的过沮授。而且沮授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先主母宁夫人的义父。当初主公因为宁夫人的死。不理政事一年之久。冀州上下大小事务便是有沮授代为打理的。

所以此刻。众将都将目光投到沮授身上。只等着他发号施令。

沮授坐在主位之上。之前的文官和武将的争论他并沒有插言。而是和身边贾诩、郭嘉低声交谈着。见众将目光投來。沮授结束了和二人的对话。对众人道:“诸公稍安勿躁。我方才与文和先生商量过了。觉得当务之急。还是以保护天子入邺城。稳定一阵为要务。如今北方未定。与曹操决战时机尚不成熟……”

“难道主公的安危我等就不顾了吗。”颜良这一次再也按捺不住火爆性子。起身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