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5章 领军人物(1/2)

湖江地处四省交界处。襟江带湖。背倚匡庐山。山拥千嶂。江环九派。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条件。湖江很早就开始成为轻工业城市。并发展成为临江工业城市。

遗憾地是湖江市的诸多优势并沒有对下辖地方有影响。下辖两个区。两个县级市。九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洪江县更是成为匡庐省排名落后的贫困县。对于这一点。刘枫相当不满。

这也是他对陈世宇和黄鸣看不顺眼的原因。拥有先天上的优势。拥有政策的优势。还拥有强大的经济助推。却沒有带动整个地区致富。虽然这不是他们两个人的责任。但是任职超过一届。沒有丝毫作为。这是刘枫难以忍受的。

刘枫对下属一向宽容。但是对不作为的干部。整天蝇营狗苟却不想着干正事的官员。也是一向鄙视。湖江市几届领导都是这样。尤其是八年前的“豆腐渣”。更是遗臭万年。

此次调研。刘枫一行几乎走遍了洪江县诸多乡镇。每到一处都会和当地领导干部座谈。刘枫鼓励每一个跟着调研的部门领导参与进來。这些部门领导参与进來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完事的。每一个领导都为自己的单位领到一个任务。

他们将会在自己的系统内。为地方提供最大的帮助。这种对口扶贫并不出奇。但是刘某人的政府班子。沒有人会应付了事。以往刘枫所做的。已经让官员们认识到。这位想做的事情。绝对会一抓到底。

在一次座谈中。刘枫明确表示:“要大力提倡干部下基层活动。此后机关干部下基层要形成制度化。下基层干部要不怕困难。不计得失。不当过客。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和群众说说心里话、为群众解决烦心事、帮基层设计发展图。”

这次调研走过很多乡镇。干部们下來几天了。说实话对这种条件还真的不是很习惯。甚至有点怀念办公室舒适的环境。现在刘某人再次提出要形成制度化。真的很让人蛋疼。

“下基层一直是华夏的优良传统。只是现在下基层更多的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很难与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和浓厚的感情。更不要说成为群众的贴心干部。匡庐省的干部要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各位干部终于明白。刘省长为什么要带如此庞大的班子下來调研了。以往这位都是轻车简从。看來是真的对洪江县的现状极其不满。恐怕还带着对湖江市班子的不满。看來接下來的新流官制试点。这里要首当其冲。

沒有人知道。新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杨成皎正纠结的很。刘枫其人在匡庐省搞出來的动作。居然有如此巨大的反响。这让他暗恨不已。尤其是地方团组织的行为。更是让他恼火异常。

老爷子轻叹一声:“成皎。谁推动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动作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团组织。”

紧接着。是市级团委行动起來。直接组成农村工作队。这个工作队是由市里面的专家学者担纲。前往乡村。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

实际上不只是杨成皎对这次的事件赶到意外。诸多世家都对刘某人的号召力感觉到了威胁。不是每一个人都像杨成皎那么想。大家更看重刘某人在团系中的影响力。很显然。刘某人已经变成了事实上的团系领军人物。

结束洪江县的调研后。刘枫带队返回洪江市。党代会临近。身为中央委员的他。要进京开会了。如果说此次调研不过是一次小考。那么刘省长“不打招呼”的预告。对于匡庐省的干部來说。就像是悬在头顶的一柄利剑。

“可是。”杨成皎终于沉静下來。仿佛老人深邃的目光有着魔力一般。“我明白您老说的。可是这件事从下面先期动作。搞得我非常被动。如果响应未免被人视作拾人牙慧。如果继续沉默。嗨。”

现在华夏大部份地区。刚好是农闲时节。以往每年这个时候都是由各地政府组织科技下乡行动。这一次团系干部主动接过了这项任务。这些年轻人。带着饱满的激 情。走向田间地头······

耐人寻味的是。团中央一直无动于衷。甚至在地方团组织已经全部行动起來。团中央还沒有发出任何声音。这绝对是不正常的现象。团中央一向对全国青年具有强大的号召力。现在似乎这种号召力在弱化。

各高校团组织组成志愿者小组。走进农村。用最先进的知识。为老百姓服务。争取早一天让占华夏五成以上的人口富裕起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的光荣使命。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途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