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观念(2/2)

很多在城里人眼中顺理成章的事情,拿到乡下,就变成了大逆不道,这种落后的观念,才是制约华夏八亿农民走上致富道路的死敌,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要让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落后的乡村带去一缕光。

妇人有点发呆,一个月能够有六七百块钱的收入,这在刘家楼乡的村民看來,那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真的真的可以赚钱,六七百块钱,哎呀妈呀,娃他爹要是回來了,我们家一个月就要赚上千块钱,比地里的收入还要多,”

此时刘枫的心中却是另外的想法,在他看來很多时候,三农问題实际上就是观念问題,像是这种传承了几千年的家庭式生产,早就被现代化大生产所淘汰。

在刘家楼乡,一共有五位大学生村官,这几位都和黄路一样,心中揣着科技扶贫的梦想,來到这贫困乡,几个人都像黄路一样,感觉自己一身的本事,沒办法在这里获得施展,甚至有人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

这种观念在八亿农民中,有着广大的市场,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不使用良种,华夏一年的粮食产量会是多少,如果沒有化肥的投入,以华夏耕种了数千年的贫瘠地力,还能生产多少粮食。

兰苑海想了想,算了一笔账:“目前每个洋蛇灯的收购价是两元五角,成本大概在一元左右,人工达到一元五,如果组成合作社,那么每人每天大约可以生产十五个到二十个。

黄路对于市里的政府首脑,还是有一点拘束:“那个,甘市长能够为民间艺术品供销公司提供帮助,那是本公司无上的荣幸,自然欢迎之至,”

刘枫微微一笑,看向身边的黄路:“应该组织村民,形成小型的手工作坊,未來甚至可以组成手工合作社,这样工作效率就会极大提高,农民们也就沒有必要走出去,在家门口就可以赚到高额的工资,”

刘枫笑了:“也就是说,如果形成工序化生产,就是几个人配合着生产,就像城里的工厂那样,大家通力合作,工作效率会提高三倍以上,”

女人叹口气:“一个人快不起來,家什也不凑手,一天最多做四五个,明后天娃他爹回來了,我们两个,一天最少可以做十四五个,”

怎么样改变老百姓的观念,让他们从小农经济大踏步跨进商品经济社会,这正是黄路这样的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題,怎么样让老百姓放弃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一直默不作声的甘丽倩也被这笔帐惊呆了,如果每一个农村的壮劳力,不不需要壮劳力,这种纸活老弱病残都可以搭把手,如果每一个农村劳动力,都可以赚到六七百块钱的月薪,那意味着什么。

妇人一愣,随即回答:“呃,是这个样子的啦,可是村上的都喜欢自家坐在热炕头上做,谁也不愿意和别人搭伙,这东西各家都有自己的有窍门捏,”

刘枫在甘丽倩和陈峰的陪同下,走访第一批响应号召,生产民俗工艺品的农民:“大嫂,问一下,您这忙活一天,可以做多少个洋蛇灯,”

不用多,就按照一个妇女每天生产十五个算,刨除管理成本,一个人也可以收入二十元以上,天,一个月就是六七百块钱,县里局长的薪水不过如此,”

当刘枫倡导的民俗扶贫工作展开以后,这些人的接受能力是最强的,他们第一时间就开始接受这项工作,这几位成为民间艺术品供销公司最坚定的支持者,成为村民中间最早一批工艺品中介人。

这个无疑给甘丽倩敲响了警钟,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干部,想要带领当地老百姓走上富裕道路,那无疑是痴心妄想,甘丽倩看着面前和农妇侃侃而谈的刘教授,心中有了决定,回头一定要学习充实自己,绝对不能落伍。

年画、钟馗画、农民画是最考校艺人本事的,面前这位老艺人一个劲摇头:“不行不行不行,画画这个东西,沒有十几年的操练,是画不出好东西來的,那样的产品,想必公司也不会收购,”

刘枫叹口气:“那就不好办了,如果年画、钟馗画、农民画产量太少,民间艺术品供销公司是不可能收购的,您老的这几幅画,也只能是在乡镇集市上卖了,想必沒有人愿意出高价,”

老艺人一惊:“不是越少的东西越值钱吗,太多能卖上什么价,”

兰苑海一撇嘴,瞄一眼刘枫,想和这个变态留心眼,这个老艺人还不行,很显然,这位老艺人是想着一招鲜吃遍天,可惜这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想要一招鲜吃遍天的家伙有,绝对不是眼前这三样,